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0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研究所情况简介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环岛西侧,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东邻育新高教居住区,西邻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邻城市轻轨及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研究所周围道路宽阔,绿树成荫,交通、生活便利。
我所是中国地震局直属公益类非盈利性科研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
我所具有高级研究人员100人,中级研究人员1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30人。下设地壳动力学研究室、地震前兆观测理论与技术研究室、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研究室、地壳应力应变与岩石力学研究室、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室、地震救援技术研究室、地震信息网络研究室研究室、武汉科技创新基地。
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有地壳动力学理论、地壳应力场和形变场、地震构造力学机理、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地震前兆理论和观测技术、大地测量理论与观测技术、重力和固体潮理论与观测、遥感和卫星影像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地震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监测预警技术。
我所科技人员承担过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地震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
我所与国内众多的研究所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研究所和大学也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
二、研究生培养情况简介
我所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第一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玉泉路)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年回研究所参加导师项目的研究工作,编写毕业论文。
我所硕士研究生每月享受不低于600元的助学金(不含导师提供的科研补贴),研究生公寓2人一间,设施齐全,有厨房和卫生间。
统招硕士研究生毕业可以选择攻读博士或就业,就业方向为地震系统科研院所、省市地震局或社会相关专业岗位,就业方式为双向选择。
三、导师简介
张景发 男,1962年12月生,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研究协会会员(IEEE)。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地图学专业博士后出站。1989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遥感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活动断裂带遥感应用分析、干涉成像雷达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近年来发表遥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论文近30篇。现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已培养硕士生4人,现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
目前主要承担防震减灾重点地区遥感数据库、遥感在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干涉成像雷达监测地表形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马保起 男,1965年6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副主任。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上岗资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1997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已培养硕士生1名,现指导硕士生3人。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2项、中国地震局“十五”大城市活断层试验探测专题1项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断层活动性鉴定等工程项目多项。
张世民 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员。1981年入学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于1985年、1988年先后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2002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从事在职博士学习,2007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十年主持负责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二级课题与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各1项,主持负责中国地震局“十五”、“十一五”重点项目专题4项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2项。以第1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主要学术贡献是:发现了断块山地山麓剥蚀面与河流阶地的共生关系,并结合河床纵剖面分析研究了五台山北麓断裂第四纪分期活动历史,发展了断层活动分期研究中的地貌学方法;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引入到钻孔地层的高精度对比,将槽探研究古地震的经验引入到隐伏活断层探测中,通过地震标志层识别与地层累计位移限定相结合直接识别古地震事件;基于地表地貌、区域地质构造与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
代表性论文目录:
⑴张世民,谢富仁,黄忠贤等,龙门山地区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探讨,2009,第四纪研究,29(3):449-463
基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与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探索在岩石圈动力学的框架下理解龙门山造山作用与汶川地震的成因机理。论文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并结合面波层析成像资料进一步讨论了这一构造变形的深部动力学机制,认为在松潘—甘孜块体与扬子块体的陆内汇聚作用下,壳幔软弱物质沿汇聚带西侧塑性上涌为上地壳拱曲作用提供了持续的动力。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拱曲冲断带中段,最大同震位移场位于龙门山拱曲冲断带及四川盆地西缘,揭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拱曲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冲断共同受制于两大块体最新的汇聚作用。同时,根据爆破地震测深与地震层析成像推断,两大地块之间中地壳以下似为一近直立的汇聚带,这一构造格架将物质迁移主要限于垂向上,有利于龙门山保持大地形高差,而四川盆地一侧则因难以形成大的构造负载,前陆凹陷作用不显著。
⑵Zhang Shimin, Wang Dandan, Liu Xudong, et al., Using borehole core analysis to reveal late Quaternary paleoearthquakes along the Nankou-Sunhe fault,
古地震研究是隐伏活断层探测工作中的技术难点。论文将槽探研究活动断层古地震的经验引入到钻探工作中,提出了通过土芯识别断层崖崩积层的模式。通过断坎前崩积层识别、地层累计位移限定与下降盘地层增厚现象分析等方法,初步建立了断裂带距今60 ka以来由13次地表位错事件组成的古地震序列。单次事件的同震位移为0.8~
⑶张世民,任俊杰,罗明辉,丁锐,吕志强,忻定盆地周缘山地的层状地貌与第四纪阶段性隆升,地震地质,2008,30(1):1-15
⑷Zhang Shimin, Ren Junjie, Nie Gaozhong,Paragenesia of Quaternary pediments and river terraces on the north piedmont of Wutai Mountai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4):521-530
通过1:1万地貌填图调查了五台山北麓麓原面与河流阶地的共生关系, 分析了构造因素、气候变化和流域因素在两类地貌共生关系中的作用。五台山北麓的第四纪麓原面和河流阶地构成了6级联合地貌面,断块阶段性隆升对联合地貌面的形成起主导作用,但气候变化与流域差异导致了联合地貌面的起伏。羊眼河的T2阶地形成于末次冰期最盛期,阶地面形成时河流处于加积状态;第3级至第5级阶地(T3~T5)形成于间冰期,阶地面形成时河流处于侵蚀或均衡状态。分析认为气候对构造隆升导致的河流下切影响不大。根据河流阶地的断代结果认为五台山断块山地第四纪以来经历了6次快速隆升事件,最近4次事件的起始年代分别是距今1.2,0.6,0.13和0.02 Ma。
⑸张世民,王丹丹,刘旭东,任俊杰,罗明辉,北京南口-孙河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地震地质,2007,29(4):729-743
⑹张世民,吕悦军,任俊杰,华北平原强震构造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震灾防御技术,2006, 1(3):234-244
⑺张世民,刘旭东,任俊杰,刘光勋,顺义地裂缝成因与顺义-良乡断裂北段第四纪活动性讨论,中国地震,2005,21(1):84-92
⑻张世民,聂高众,刘旭东,任俊杰,苏刚,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断裂运动组合及地震分段特征,地震地质,2005,27(2):221-233
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是,大陆地震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地表过程与深部物理的耦合关系研究,典型活动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定量研究。目前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
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华北地区第四纪断层活动分期特征研究”,2007年~2010年,经费59万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首都圈地区大震发震构造及其晚第四纪活动研究”,2007年~2010年,经费54万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壳动力学与强震发生机理研究,2009年~2012年,经费150万
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山西大同盆地口泉断裂1:5万地质填图”,2009年~2012年,经费144万经费
联系电话:010-62842643,13681231829
Email:shiminzh@***
崔效锋 男,1963年4月出生,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198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构造物理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构造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现为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1作者发表论文12篇。现指导硕士生2人。
目前承担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和中国地震局重点研究课题。
雷建设 男,1969年5月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日本爱嫒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火山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自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多尺度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包括地幔柱起源、俯冲板块机制、地震和火山发生机理等。发表论文共三十余篇,其中有十余篇SCI收录的论文发表在EPSL、PEPI、Tectonophysics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获省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项、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五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各一项。
目前主要从事造山带壳幔精细结构及动力学和地壳强震孕育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优秀类”研究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究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类”研究课题等资助。
代表性论文
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与地震层析成像相关的论文二十四篇。最具代表性论文如下:
[1]Lei, J., Zhao, D., 2009.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Ms 8.0). Geochem. Geophys. Geosyst. 10, 2009GC002590, in press
[2]Lei, J., Zhao, D., Su, Y., 2009.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of the Tengchong intraplate volcano and seismotectonics in southwest
[3]Lei, J., Zhao, D., Steinberger, B., Wu, B., Shen, F., Li, Z., 2009. New seismic constraints on the upper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4]雷建设, 赵大鹏, 苏金蓉, 张广伟, 李凤, 2009.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 地球物理学报 52(2), 339-345
[5]Lei, J., Xie, F., Lan, C., Xing, C., Ma, S., 2008. Seismic images under the
[6]Lei, J., Zhao, D., 2007. Teleseismic P-wave tomography and the upper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7]Lei, J., Zhao, D., 2007. Teleseismic evidence for a subducting break-off slab under EasternTurkey. Earth Planet. Sci. Lett. 257, 14-28
[8]Lei, J., Zhao, D., 2006. Global P-wave tomography: On the effect of various mantle and core phases.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54, 44-69
[9]Lei, J., Zhao, D., 2006. A new insight into the Hawaiian plume. Earth. Planet. Sci. Lett. 241, 438-453
[10]Lei, J., Zhao, D., 2005. P-wave tomography and origin of the Changbai intraplate volcano in
[11]雷建设, 周蕙兰, 赵大鹏, 2002.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45(6), 852-861
研究领域及其相关课题
主要从事多尺度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地幔柱起源、俯冲板块机制、造山带成因、地震和火山发生机理等。正指导研究生2名。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研究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经费资助。
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的“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中国地震学会授予的“第五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所级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和省局级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项。
地震学报(英文版, Earthquake Science)编委;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委员。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路1号
工作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联系电话:010-6284-6760 (Office)
E-mail: jslei_cj@***
王兰炜 男,1968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2000年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工作。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并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地壳应力研究所前兆观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参加的科研项目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目前主要从事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地电观测技术、电磁扰动观测技术以及地震前兆台站通信集成技术。
最有代表性文章的题目和摘要
题目:频率细化技术在超低频/极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离散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FFT)在频谱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算法得到的计算结果是在整个频段上的频谱信息。在一些应用中,需要了解的仅仅是某一窄带内的频谱精细结构,要求频谱的分辨率较高。而要得到一个较高分辨率的频谱,直接采用FFT计算会导致参加FFT运算的数据点数的增加,从而引起计算量和存储量的急剧增大,FFT算法就不能满足要求了。本文介绍了基于复调制的频率细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接收机研制中的应用,阐述了采用这种技术如何实现高分辨率频谱的计算,并给出了理论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的计算结果。
招生期间承担的研究项目和技术领域说明。
(1)项目名称:近地表大气电场地电场综合观测试验研究,技术领域:前兆观测技术(天地一体化对比观测技术研究),项目类别: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执行期:2008-2010;
(2)项目名称:新型地震前兆观测方法及传感器技术研究,技术领域:前兆观测技术,项目类别:行业专项,执行期:2008-2010;
(3)项目名称:地震前兆观测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领域:前兆观测技术(前兆台站公用技术研究),项目类别: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执行期:2009-2011;
周振安 男,1951年8月生。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地震前兆观测理论与技术研究室总工、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委员,“地震与地磁观测技术”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地震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在“八五”、“九五”、“十五”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承担遥测台网、公用数据采集器、网络化仪器等研制任务,研究成果在全国地震观测台网广泛使用。近十年以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或合作出版)专著两部,合作申请专利5项。曾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成果部级一等奖及其它奖多项。已培养硕士生3人。
李 宏 男,1965年7月生,研究员。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应力应变测量技术、断层形变观测方法与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目前承担任务有中强地震活动区断层应力测量研究、地壳应力观测理论、测量方法与实验研究、形变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研究。
王成虎,男,工学博士,副研究员。1996.9—200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取得学士学位,专业为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2000.9—2002.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为岩土工程;2000.9—2005.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地质工
代表性的文章题目和摘要
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4篇,其中国际会议检索(ISTP)英文文章2篇,EI收录文章3篇、CSCD收录文章5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所长基金重点项目2项,作为重要骨干参与其它科研项目5项。
发表文章的题目及索引如下:
[1] 王成虎,何满潮,刘墨山, 某水电站高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6 Vol 26(3), 248-251.(CSCD收录)
[2] 王成虎,何满潮,Hoek-Brown岩体强度估算新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12,Vol26(4):456~459.(中文核心)
[3] 王成虎,何满潮,水电站深部洞室群应力恶化效应初探[J]. 矿冶工程,2006.12, Vol26(6):28~31. (CSCD收录)
[4] 王成虎,郭启良,陈群策等,新一代超声波钻孔电视及其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 地质与勘探,2007.1 Vol43(1):98~101. (CSCD收录)
[5] 王成虎,郭启良,赵仕广等,一种特殊形态的水压致裂记录曲线的形成机理及数据解释[M],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7.5, Vol19:149~154.
[6] 王成虎,何满潮,郭启良,水电站高边坡变形及强度稳定性的系统分析研究[J]. 岩土力学,2007.10, Vol20 suppl.:581~585.(EI收录)
[7] 王成虎,何满潮, 水电站深部洞室群应力场相关性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9 Vol22(3):56~60.(EI源)
[8] 王成虎,何满潮,水电站深部洞室群拱顶应力优化效应初探[J]. 建井技术,2007.6,vol 28(3):36~39.
[9] 王成虎等,某大型水电站枢纽工程构造稳定条件分析[J]. 《地质力学学报》,2008.6, Vol 14(2):135~140. (CSCD收录)
[10] 王成虎,刘立鹏等. 地应力测量数据分析及对工程稳定性控制设计的意义[J], 《工程地质学报》,2008.10,16 (Suppl.): 377~381. (CSCD收录)
[11] WANG Cheng-hu, Guo Qi-liang, Zhang Yan-shan.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Fields of Deep-buried Tunnels in a Hydraulic Power Plant, ISR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08, 5th Asian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ARMS5), 24-26 November 2008,
[12] WANG Cheng-hu, GUO Qi-liang, YANG Shu-xin, et al. Far-field stresses on a planned underground petroleum storage cavern and its effect on project stability, SINOROCK 2009 国际会议论文,已录用。
[13] 王成虎,郭啟良,丁立丰等. 工程区原地应力状态评价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J]. 岩土力学,2009.8,Vol 30(8):2359~2364.
[14] 王成虎、郭啟良、侯砚和等. 地下水封油库场址原地应力场及工程稳定性分析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已录用,2010年出版.
[15] 郭啟良、王成虎、马洪生等. 汶川Ms8.0级大震前后的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J]. 地球物理学报,2009.5, Vol52(5):1395~1401.(SCI)
最有代表性文章的题目和摘要
1.工程区高地应力判据研究及实例分析
摘 要:对原地应力状态的准确把握是地下工程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基础,而选择可行的高地应力判据是进行地应力状态评价的前提条件。在详细分析现有各种原地应力评价判据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高地应力判据,并在判据模型中引入了国际上认可度非常高的Shoerey模型,但该模型没有考虑岩体变形模量和岩石弹性模量的区别。通过广泛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岩体强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Hoek-Brown岩体强度估算理论,补充完善了Shoerey模型。云南禄丰某工程隧道,工程区共布置两个地应力测孔,测试结果较为离散。利用应力状态评价和数据拟合方法,推算得出最大埋深部位的应力值达19.29MPa,而岩体整体强度仅为5.243 MPa。按照强度应力比和Shoerey模型的评判标准,该隧道洞身部位的应力状态均为极高应力状态,应引起重视。对原地应力状态评价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方便其他工程参考使用。
关键词:原地应力测量;Shoerey模型;Hoek-Brown强度理论;高地应力;判据
2.地下水封油库场址地应力场及工程稳定性分析研究
摘 要:建设战略地下水封石油储备库是完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拟在渤海湾附近投资兴建一大型战略石油储备库。由于地下水封油库特殊的地下结构形式,需要对工程区范围内的地应力的量值和方向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在工程区共布置五个水压致裂地应力测点,实际测值相对较为离散,各个测点之间很难找到内在联系,因此利用Sheorey模型对五个测点的测值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较为准确地给出洞身部位的应力值大小,即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1.02±1.0MPa,最小水平主应力范围为6.82±1.0MPa,最大主应力的方向为76°(±13°),这与B. C. Haimson等人在南朝鲜半岛的研究成果较为吻合,实测地应力场方向与世界应力图所给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极为一致,即WSW-ENE到E-W之间。按照修正后的岩体强度应力比方法评价工程区的应力状态可知,地应力量值中等,地应力场对地下工程稳定性影响不大。在这样的远场应力条件下,按照开挖后洞室截面周边最大应力和洞室围岩岩体强度之比的分析计算结果,如果洞室轴线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布置,在开挖过程中,地下洞室围岩基本以线弹性变形为主,局部受节理裂隙面影响的岩体会出现掉块现象。选择合适的洞室截面形状及洞室轴线和地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对洞室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地下水封油库;地应力测量;稳定性;岩爆;脆性破坏
招生期间承担的研究项目和技术领域说明。
1.基于地壳浅层应力数据的地壳深部应力状态预测模型研究,2008.1~2010.12,40704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主持;
2.汶川8.0级地震区域震后应力场分析研究,2008.7~2010.9,ZDJ2008-20,地壳应力研究所,2,项目实施;
主要致力于地壳应力测量技术及实测原地应力数据在地震科学和工程地质科学的应用分析研究。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德外西三旗2855信箱,邮编:100085
联系电话及传真:01062846735;邮箱地址:huchengwang@163.com; 38354111@qq.com
刘耀炜 男,1957年7月生,研究员。现任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地质专业。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地震》等国内多个核心杂志编委。1992年首届中国地震局“科技新星”,1997年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首批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3年“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主要从事地震地下流体动力学、地震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工作。目前主持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和财政部“地下流体动力学实验室”设备修购等项目。1989年以来正式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论著6部,教材1部。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6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联合培
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地下流体动力学。研究领域为地下流体与强震前兆机理、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测方法、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等。
杨选辉 男,1965年8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室副主任职务。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球物理信号处理。近五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篇,专著1部。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现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小当量事件识别方法研究及地震前兆数据共享等。
陈连旺 男,1960年7月出生,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力学专业,2003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83年8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地壳动力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构造应力应变场演化图像、地震应力触发以及大陆构造变形机理。1999年以来发表论文5篇。现指导硕士生2人。
目前主要承担构造应力应变场演化的控制因素以及GPS资料在构造应力应变场研究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
朱守彪 男,1964年2月生,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各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几年主要从事有限单元方法的理论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利用GPS资料进行地球动力学研究以及地震活动性研究等。近几年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余篇。
杨多兴 男,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孔隙介质多相流数值模拟,孔隙压波扩散模拟,CO2地质封存。
目前参与研究项目:
1.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断裂带深部流体行为及其在地震孕震过程中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通过建立孔隙压波传播模型,结合高精度地震定位数据,研究空间大尺度上孔隙压扩散特征。
2.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典型水库三维粘弹性应力场和孔隙弹性滲流场分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通过建立孔隙压波传播模型,研究孔隙压波对库水位扰动的响应与地震活动性的动力学关系。
3.温室气体提高采油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其地下埋存-CO2地下埋存的地质学理论(“
建立孔隙介质多相流化学反应模型,考虑相界面及影响,研究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超临界CO2在咸水层中的相变及溶解输送过程。
参与重要国际会议:
Workshop: 8th-13th February 2009 Opportunities for demonstration of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2 captured from coal-fired power stations in China.8-13 February ,2009,
代表性论文:
1. Yang Duoxing, Li Guomin, Zhang Deliang. A CE/SE scheme for flows in porous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s.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aerch, 2009, 9(2):266-276. (SCI)
2. Duoxing Yang, Yipeng Yang, V.A.F. Cost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on-Darcian Flow through a Porous Medium. Particuology.Doi:10.1016/j.partic.2009.02.001. (SCI)
3. Duoxing Yang, Kahin Yau, Xiaohong Zhao, Jesse The. Comparison of AERMOD and EIAA with respect to the
4. Duoxing Yang, Zhongqiong Wang, Renjian Zhang. Estimating air quality impacts of elevated point source emissions in
5. Yang duoxing, Han Yongwel, Gao Jixi, Jesse The. Transport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s originating from Mentougou,
6.Yang Duoxing, Chen Gangcai, Yu Yunjiang. Inter-comparison of Aermod and ISC3 modeling results to the
7.Yang Duoxing, Chen Gangcai, Zhang Renjian. Estimated publiuc health exposure to H2S emissions from a sour gas well blowout in
吕悦军 男,1966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3年评聘为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第六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区划研究、场地土特征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抗震设防基本问题研究等。近5年来,负责主持完成中国地震局“十五”、“十一五”重大科研课题子课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重大科研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财政部公益性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承接并主持完成石油、铁路、公路、水电、城市建设等行业的各类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100余项。
近年来发表了二十多篇科研论文,撰写研究计划和工程报告100多部。参加的科研项目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
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震害防御技术》副主编、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4人、在读研究生2人。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
1、作为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委、专题负责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工作组。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究”第五专题负责人,主持子专题“不同场地条件地震动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3、主持财政部公益性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海域强震构造判断及海域工程抗震设防技术综合研究”。
4、参与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于第四纪地质与剪切波速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研究”。
代表性论著有:
1、吕悦军、彭艳菊、施春花等,2008,渤海海底表层软弱土特征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8(3)
2、LU Yuej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Design Level of Offshore Platform in China,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October 12-17, Beijing, China,2008
3、张力方、吕悦军、彭艳菊、谢卓娟,2008,基于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像分析,中国地震,24(4)
4、吕悦军、彭艳菊、兰景岩、孟小红,2008,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关键问题,震灾防御技术,3(2)
5、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沙海军、赵建涛,2008,我国海洋平台抗震标准若干问题探讨,地球物理学进展,23(2)
6、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2006,关于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水准的考虑,震灾防御技术,1(1)
7、Lu Yuejun, Tang Rongyu and Peng Yanju, 2005,Soft Soil Site Characterization on the Coast of Yantai and Its Effect on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2)
8. 吕悦军、唐荣余、等,烟台软土场地土特征及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中国地震,2004年4期
9、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等,渤南油田工程地震研究,地震出版社,2003
10. 吕悦军、唐荣余等,2003,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地球物理学进展,18(4)
11.吕悦军、唐荣余,2003,渤海海底土类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3(2)
赵树贤 男,1962年12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综合减灾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12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采矿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出站。主要研究领域为地震仿真理论与技术。1998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篇。目前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地震活断层探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可视化及示范区新型高效地质灾害遥测台网技术系统研究。
谢富仁 男,1956年生,研究员。现任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35、36届理事、中国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震地质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所从事活断层调查和岩石圈动力学编图。1986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构造地质、活断层、构造应力场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活动构造与构造应力场、地壳动力环境与地震构造、地震区划与地质灾害。
承担课题任务:
负责和参加了“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调查与研究”、“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编图”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任务。主持完成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国家发改委课题“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定”、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课题“青藏高原东南侧构造应力环境及其与地震关系研究”和“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等。目前仍在主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课题“深部煤岩体应力场与采动叠加效应”、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课题“断裂带深部流体行为及其在地震孕震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十五”重点课题“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副主编)、科技部支撑项目专题“大地震复发周期与年平均发生率的评价技术”。
主要业绩:
在活动构造与构造应力场、断裂相互作用、地壳动力学环境与地震过程研究以及地震构造危险性评价等方面做出较好成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10余篇。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享受政府特贴。
发表的代表性论著和文章:
1. 谢富仁,刘光勋,1989,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分析,中国地震,5(3):26~36。
2. 谢富仁,祝景忠,梁海庆等,1993,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地震学报,15(4): 407~417。
3.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2004,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地球物理学报,47(4):654~662。
4.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2003,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地学前缘,10(特刊):22~30。
5. 谢富仁,刘光勋,梁海庆,1994,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地震地质,16(4):329~338。
6. 谢富仁,李宏,1995,利用断层滑动资料确定鲜水河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和大小,
地震学报,17(2)。
7. 谢富仁,祝景忠,舒赛兵,1995,鲜水河断裂带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期研究,地震地质,17(1):35~43。
8. 谢富仁,张世民,窦素芹等,1999,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环境演化特征,
地震学报,21(5): 501~512。
9. 谢富仁,舒塞兵,窦素芹等,2000,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地震地质, 22(2):139~146
10.谢富仁,苏刚,崔效锋等, 2001,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地震学报,23(1):17~23。
11. 谢富仁,张红艳,崔效锋,荆振杰,李瑞沙, 2007,延怀盆地活动断层运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地震地质,29(4):693~705。
12.Furen XIE, Xiaofeng CUI, Jingfa Zhang, Suqin Dou and Jiantao Zhao, 2003.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ization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13.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杜义,舒塞兵,2006,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中国地震,22(3):259~268。
14. 杜义,谢富仁,张效亮,荆振杰, 2009, 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滑动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2(2):464~473。
15. 张永庆,谢富仁,Susanna J.Gross, 2009,利用1996年丽江地震序列反演震区应力状态.地球物理学报,52(4):1025~1032。
16. 谢富仁, 荆振杰, 杜义,崔效锋, 黄学猛,2009,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协庄矿区构造应力场.煤炭学报,34(2):193~197。
17. 杜晨晓, 谢富仁, 张扬, 史保平,2009,1976年Ms7.8唐山地震断层动态破裂及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待刊)。
18.张效亮,谢富仁,2009,利用GPS数据估算川滇南部地震(Ms≥6.5)平均复发间隔,地震学报
19.谢富仁,陈群策,崔效锋等,2003,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20. 谢富仁,主编,2009,汶川8.0级地震地壳动力学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21.Xie Fure, 1994,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22.Xie Fure, 1997,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dynamics in the north and east margin of Tibet Plateau. 30th IGC Symposium 5, VSP.
23. Furen Xie, Zhenming Wang, Yi Du and Xiaoliang Zhang.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f the Faulting and Damage Pattern of M8.0 Wenchuan, China, Earthquake.The Professional Geologist (in press)
24. Furen Xie, Zhenming Wang, Jingwei Liu. Seismic Hazard and Risk Assessments for Beijing-Tianjin-Tangshan, China, Area.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in press)
陆 鸣 男, 1957年8月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此后继续在该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调入国家地震局,从事震害防御、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1998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工作。近年来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出版2部专著,现已培养毕业硕士生1名。
目前从事结构动力学、生命线工程抗震、结构抗震与隔震、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及对策等研究及其技术应用工作。
杨树新 男,1963年12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科学技术处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圈应力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程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要从事原地应力测量技术、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工程局域地应力场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工作。近年来发表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现指导硕士生1人。
目前主要承担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支持系统建设、中国大陆及工程场区地应力场分析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田家勇 田家勇,男,副研究员,固体力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结构振动、波动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1996年、1998年、2002年分别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大学获得建筑工程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戴姆勒奔驰基金会的资助下,从2000年12月到2001年12月在德国Magdeburg大学力学所从事结构弹性波传播的相关研究工作。2002年11月到2004年11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声接触振动问题以及声弹法测量应力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项目 地应力测量的声弹法研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项目,主持,2009-2010)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非线性破坏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08170),负责, 2009-2011) 震后烈度分布快速判定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708047),负责, 2007- 2009) 深井应力应变测试技术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项目(ZDJ2007-2),主持, 2007-2010) 多物理场作用下超声弹性接触振动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02053), 主持, 2007-2009) |
论文著作 [1]J.Tian, Z.Xie (2009), A hybrid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a multilayered solid, 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 325:161-173. [2]J.Tian, Z.Xie (2008), Dynamic contact stiffness of a vibrating rigid sphere contacting a semi-infinite viscoelastic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olid,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21(6):580-588 [3]谢周敏,田家勇,齐辉, 王恩福 (2008),基于有限点集-网格元法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9(12):1283-1290。 [4]J.Tian, H.Ogi, T.Tada, and M.Hirao (2008), Free-standing oscillator for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IEEE T Ultrason. Ferr, 55(2): 499-502. [5]陈旭庚,田家勇,等 (2007), 基于小波分析的场地波速测量方法,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7(1):159-163。 [6]J.Tian, W.X.Yang, and X.Y.Su (2006), Transient elastic waves in a transversely isotropic laminate impacted by axisymmetric load, J. Sound.Vib, 289: 94-108. [7]田家勇, 王恩福(2006), 基于声弹理论的地应力超声测量方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79: 3719 –3724。 [8]J.Tian, H.Ogi, and M.Hirao (2005), Effect of elastic anisotropy on contact stiffness in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Appl.Phys.Lett., 87(20): 2041071–3. [9]J.Tian, U.Gabbert, H.Berger, and X.Y.Su (2004), Lamb wave interaction with delamination in CFRP laminates, Computers, Materials and Continua, 1: 327- 336. [10]J.Tian, H.Ogi, and M.Hirao (2004), Dynamic-contact stiffnes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vibrating rigid sphere and a semi-infinite visco-elastic solid, IEEE T Ultrason. Ferr, 51: 1557-1563. [11]J.Tian, H.Ogi, T.Tada, M.Hirao, and H. Ledbetter (2004), Local surface elastic constants by resonant-ultrasound microscopy, J.Appl.Phys.,96:133-137. [12]J.Tian, H.Ogi, and M.Hirao (2004), Vibration analysis for an elastic-sphere oscillator contacting two semi-infinite visco-elastic solids in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J. Appl. Phys., 95:8366-8375.Virtual Journal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 9(24), June 24,2004 [13]J.Tian, H.Ogi, T.Tada, and M.Hirao (2004), Vibration analysis on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ERUM) for determining localized elastic constants of solids, J.Acoust. Soc.Am. 115:630-636. [14]J.Tian, H.Ogi, T.Tada, and M.Hirao (2003), Young’s modulus mapping on SCS-6 SiCf/Ti-6Al-4V composite by electromagnetic-resonance-ultrasound microscopy, J.Appl. Phys, 94: 6472- 6476. [15]H.Ogi, J.Tian, T.Tada, and M. Hirao (2003), Elastic–stiffness mapping by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with isolated piezoelectric oscillator, Appl.Phys.Lett. 83: 464-466. [16]J.Tian, Z.Li, and X.Y.Su (2003), Wavelet analysis of transient flexural wave in cracked-beam. J. Sound.Vib 261: 715-727. [17]X.Y.Su, J.Tian, and Y.H.Pao (2002), Application of reverberation-ray matrix to the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 multi-layered solid, Int. J. Solids. Struct. 39: 5447-5463. [18]田家勇, 苏先樾 (2002), 刚架结构节点质量阻尼分析,固体力学学报, 23: 47-53. [19]田家勇, 苏先樾 (2001), 刚架结构中瞬态波的传播, 爆炸与冲击21(2): 98-104。 [20]Y.H.Pao, X.Y.Su, and J.Tian (2000), Reverberation method for propagation of sound in multi-layered liquid, J. Sound .Vib. 230(3):743-760. |
李德文 男,1969年12月出生。现任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研究员。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1997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已培养硕士生1名。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中科院重大方向性项目1项以及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程项目多项。
四、研究生培养规定
(一)培养目标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是为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毕业2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有相应专业的本科主要课程进修成绩单、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并在工作中有较大贡献者;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考生所在单位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作出全面鉴定。对有突出成绩或犯过错误的考生,应提供详实的资料。
(三)报名日期及地点
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报名时间,网上报名
(四)报名手续
1.报考人员在规定的报名日期内在网上报名,并到报名点交验报考的有关证明材料,交纳报考费。
2.同等学历考生,需如实填写自学情况及工作实绩,由本单位签署意见后寄给我所招生办公室。
3.我所招办审查同意后,发准考证。
(五)考试
1.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日期:同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
3.初试科目: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二)、一门专业基础课。每门科目的时间为三个小时,政治理论和英语一满分为100分,数学(二)和专业基础课满分为150分。
4.全国统考的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二)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命题,专业基础课由我所命题。
5.初试均为笔试。
6.初试地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考场。
7.复试时间、地点、科目及方式,待笔试后按实际情况确定。
8.对同等学历资格报考的考生,我所要加试两门大学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笔试)。
(六)体格检查
通过初试考生根据报名单位的要求,到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格检查。
(七)录取
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录取,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条件择优录取。
(八)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3年。
五、招生目录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导师 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 15 _ 01遥感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推免生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2地理信息系统 张景发 _ 02地震地质学、地貌学、工程地震学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3地质学综合 马保起 _ 03活动构造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3地质学综合 张世民 _ 04构造物理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4地球物理基础 崔效锋 _ 05地震学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4地球物理基础 雷建设 _ 06地震电磁观测技术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1信号与系统 王兰炜 _ 07应力应变测试技术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5岩石力学或808力学 李宏 _ 08地应力与地震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5岩石力学或808力学 王成虎 _ 09地震流体力学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7水文地质学 刘耀炜 _ 10数字信号处理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6电子技术 杨选辉 _ 11数值模拟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4地球物理基础或805岩石力学或808力学 陈连旺 _ 12地球动力学、地震机理及预测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4地球物理基础或805岩石力学或808力学 朱守彪 _ 13多相流与应力波数值模拟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8力学 杨多兴 _ 14工程地震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3地质学综合或804地球物理基础 吕悦军 _ 15时空变异理论及应用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2地理信息系统 赵树贤 _ 16活动构造与地壳动力环境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3地质学综合 谢富仁 _ 17结构抗震与工程地震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3地质学综合 陆鸣 _ 18地应力场计算分析方法研究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5岩石力学或808力学 杨树新 _ 19岩石力学、弹性波理论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8力学 田家勇 _ 20活动构造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3地质学综合 李德文 _ 21光纤光栅在观测技术中的应用 1人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6电子技术 周振安
803地质综合的参考书:
[1]吴泰然,何国奇等编著,普通地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胡明,廖太平主编,构造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4]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5]曹伯勋主编,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国际关系学院2010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国际关系学院2010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研究生教育简介
国际关系学院(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地处北京皇家园林风景区,西望颐和园,东邻圆明园,远眺香山,毗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著名学府。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相得益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务院颁布的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之一,其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近30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研究生,如今他们都活跃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学院目前拥有1个博士点(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8个硕士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英语、法语、日语、通信、化学)。学科专业布局涵盖了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研究生350多人。
多年来,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下3大特色:
特色一:规模适度,少而精,精细化培养。多年来,学院一直认为适度的招生规模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即使在前些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招生人数每年仍基本控制在30人左右,有些专业甚至控制在10人以内。这样的招生规模,保证了我院研究生能享有比其他高校更优越的生均教学资源,能得到导师更充分的指导和栽培。同时,学院还始终坚持精细化、精英教学的传统,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动作用。
特色二: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扬联合培养的优势。长年以来,学院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通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试认证中心、北京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保持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三:国际关系学科专业龙头作用明显。学院的国际关系硕士点是我国同类研究生专业中培养历史最长、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学科点之一。从1981年起,学院就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前身)联合培养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2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如今他们大多活跃在我国外交外事、国际问题研究与教学科研领域。本学科拥有我们国内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分工最细、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大的导师队伍。
研究生部是学院负责研究生教学培养管理的职能部门,在院党委和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当前,我院研究生教育正努力以“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精密、资源充足、团队合作”为理念,大胆探索一条适合国关学科专业发展实际和未来人才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之路,努力打造“国关精品硕士”品牌,为我们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有识之士报考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研究生报考须知 |
一、招生专业和名额 我院2010年计划招收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专业硕士生165名,其中,国家计划内硕士生(含定向培养)110名,国家计划外硕士生(含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55名。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能报考委培或自筹硕士生; 4、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两年(含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 5、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上述第4、5类人员属于同等学力考生,此类考生报名时须提交一篇公开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论文(不少于5000字);通过初试后,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口语等科目(复试时另行通知)。 (四)年龄不超过40周岁,但报考委培和自筹的考生年龄可适当放宽。 (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要求和我院招生体检标准。 考生应按照教育部和北京教育考试院的要求,办理网上报名手续,具体手续、要求请于9月中旬浏览我院校园网(网址:http://www.uir.cn)。 外埠考生可就近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规定的报名点报名。 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请按我院校园网上的“单考生报考须知”上的要求报名。 (一)报考我院硕士生的方式有三种:推荐免试、全国统考、单独考试。 (二)我院欢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生报考必须是经考生所在毕业学校(学校必须有教育部批准的推荐免试资格)确认资格,在统考报名前通过我院复试并被接收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详细内容请查看随后公布的《国际关系学院2010年接收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有关要求》。 (三)单独考试 1、经教育部批准,我院国际关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有单独考试权。 2、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除必须符合上述报考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1)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四年或四年以上(从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 1、录取为我院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须向我院交纳培养费,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等专业培养费为每学年壹万伍仟元,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专业培养费为每学年壹万元整。 、 2、我院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学院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计划内定向或计划外委托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只能回原定向或委托培养单位工作。 3、近年来我院硕士生报考与录取比例约为3:1。 4、近年我院研究生毕业去向趋向多元化,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总体就业率达99%以上。 5、考生在报考与录取期间,请不要直接与导师联系。有关报考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与我院研招办联系:E-mail:uir_yjsh@***。我们将通过校园网发布相关信息,欢迎考生经常浏览国际关系学院主页:http://www.uir.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国际关系学院研招办 邮编:100091 电话:62861184 传真:62861184 |
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简介
1、世界经济专业(专业代码:020105)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世界经济理论功底,精通外语,能够跟踪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政府采购、经济全球化、美国经济、国家经济安全、当代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研究等前沿领域独立开展分析研究工作。本专业设有国际经济、政府采购两个研究方向。毕业后能在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三资企业及金融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实际业务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2、国际政治专业(专业代码:030206)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专业上,系统掌握国际政治基础理论和国际政治历史、现状,以及相关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中文素养和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国家政府机关、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教学或实际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3、国际关系专业(专业代码:030207)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系统掌握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国际关系历史与现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中文素养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本专业设有国际政治、国际文化与传播、国际法三个研究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家政府机关、涉外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教学机构等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或实际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4、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专业代码:050201)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有高尚道德情操、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英语专门人才。
本专业目前设有英美文学、翻译和英语教育三个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功底和翻译理论功底,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毕业后能以英语为主要工具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化和外事领域中较高层次的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5、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专业代码:050203)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法语专门人才。基本掌握法国语言,对法国文化和文学具有广泛的了解,并熟悉法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知识,毕业后能以法语为主要工具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化或外事领域中较高层次的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6、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专业代码:050205)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日语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对日本文化和文学具有广泛的了解,并熟悉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毕业后能以日语为主要工具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化或外事领域中较高层次的工作。
学制二年,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7、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代码:081001)
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围绕信息安全技术主题,设置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四个研究方向。对于本专业的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项目的实践,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或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工程技术和理论,具有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创新的能力;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能深入、系统地掌握理论、方法,并了解当前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信息管理、通信、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并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
学制三年,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8、应用化学专业(专业代码:081704)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雄厚化学基础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可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毕业后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学制三年,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2010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学术型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学历要求
(1)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的考生报考方式须为委培,委培学生不享受公费培养,三年学费暂定一次支付三万;不予转户口和转档案;毕业后直接回委培单位。
(2)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的可以报考,同时还具备以下条件:
①修完本科专业大学本科全部必修课程,并提交进修学校提供的学习证及成绩单。
②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医学类或生物类)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
(4)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6)本所职工报考保留在职资格研究生需工作满两年。
(7)考生必须至少获得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证书一项,必须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应届毕业生如录取,证书报道时查验,不符合资格者不予注册入学)
(8)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具有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皮肤病者不能报考。
二、报名
(1)网上报名:报考2010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北京地区现场确认地点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不合格者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考生所选外语语种须为英语。
(3)考生须如实填写各项信息,凡有违背者取消入学资格。
(4)报名费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收取。
三、入学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比例为6:4)
(2)初试时间及要求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部署,2010年考试科目为: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④免疫学
(3)复试时间一般在4月,实行差额复试,具体科目另行通知。
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最新)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0年一志愿录取为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全部公费,欢迎报考。
欢迎访问我校网站: http://www.jxstnu.cn/
研究生部网址:http://www.jxstnu.cn/yjsc/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单位代码:11318
地 址: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枫林大道
邮政编码:330013
联系部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研究生部
联 系 人:龙安华
联系电话:0791-3823357、3817502
传 真:0791-3823357
E-mail : long8124@126.com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坐落于具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主要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特色专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定为优秀。
历史沿革 学校创办于1977年,时为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1984年改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开始筹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8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定名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科专业 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6个硕士点,7个省级重点学科,4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1个。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市科研示范基地各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形成了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工、法、管理、经济、历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386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35人,副高职称教师30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58人,硕士生导师86人。近年来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3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获"江西青年科学家"称号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48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5人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枫林、红角洲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83亩,建筑面积约48.3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2亿元,图书约174.4万册,实验中心(室)31个。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网络化。
人才培养 学校以"明德精业"为校训,建校以来,共培养了3万余名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省高校平均就业率,学生在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和科技文化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项580项。其中,学校健美操队队员代表国家队夺得了我国健美操项目的首枚世界金牌,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特别贡献奖"。
科学研究 2004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政府部门资助项目共7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项目8项,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37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2项。学校教师出版的著作、教材有177部,发表论文2203篇,其中有568篇次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收录。学校出版发行《职教论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国外职业教育》3种学术刊物,《职教论坛》被列为人大复印资料检索前十名排行榜和中文核心期刊。
职教基地 学校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重点支持建设地方示范性职业院校、国家健美操青少年培训中心,被江西省确定为江西省城镇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江西省服装职业技能鉴定站、江西省饭店职业英语标准培训与测试中心。
对外交流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目前已与美、日、俄、德、英、澳、加等国家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协作关系,先后举办了多届中美、中日暑期青年文化交流月活动,德国、法国、非洲等国家地区的职业教育考察团也多次来校参观考察,洽淡合作项目。
社会评价 学校"面向第三产业,培养职教师资"的鲜明办学特色,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曾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和江西师范类院校的唯一代表出席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办学经验;学校建校2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特为学校题词"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20多家新闻媒体近年来纷纷报道我校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推进学校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的显著成果。
二O一O年硕士研究生报考须知
一、招生人数
2010年我校拟招收硕士研究生100名左右(含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研究生),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数为准。
二、报考条件
(一)凡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二)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报考;
(三)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毕业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各相关学科专业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四)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报名
(一)网上报名
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时间为
正式报名时间:2009年10月16-31日,每天9:00-22:00,考生登录报名网站,按报名网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信息。
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网址:http://yz.chsi.cn
(二)现场确认:缴费、照相
考生须于2009年11月10-14日,到网上报名所选择的报考点办理有关手续,出示身份证件,凭报名号缴纳报名费、照相,并校对信息。
(三)有关说明
考试科目:
(1)按教育部规定,教育学的初试科目调整为三门,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一)及专业基础综合,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教育学门类中的体育学综合由我校自行命题。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英语一)满分各为100分,专业基础综合满分为300分。招生学院、招生专业、考试科目的设置等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2)上述教育学科门类以外的学科,其初试科目仍为四门,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一)和统考数学加一门业务课(或两门业务课)。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英语一)满分各为100分,统考数学、业务课满分均为150分。
(3)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第一单元:101-思想政治理论;第二单元:201-英语一;第三单元: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以上仅为我校使用的全国统考试题)。业务课由我校自行命题。
(4)从2009年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使用的数学三和数学四合并,合并后的科目名称仍为数学三,使用原数学三和原数学四的学科专业,全部使用数学三,数学三的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另行编发。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全国统考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制定。业务课、复试科目、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参考书目的有关事宜,如有疑问请与我校相关学院联系(联系电话详见专业目录);我部一律不办理邮购。
为方便联系,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省、市、县、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姓名),通讯地址须在2010年7月前有效。考生所填的通讯地址须详尽、准确,如因地址不详而出现投递失误等问题,我部概不负责!报考的具体办法请直接向各报名点查询!
考生应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期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网上报名网址为http://yz.chsi.com.cn/。网上报名结束后,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等有效身份证件及网上报名编号,到报名点指定地点凭报名号缴纳报名费并照相,校对信息。
请考生对照报考条件,不符条件者请勿报考。
四、初试
时间:
地点:各报名点指定地点。
五、复试
复试时间:大约安排在4月下旬,对符合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我处将发函、电话或学校网站网页通知。
六、录取
录取工作约在5月下旬结束。录取类别包括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国家计划类定向、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四类。拟录取为国家计划内定向和委托培养及自筹经费的考生,须在规定的日期内分别签定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协议书。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或国家计划内定向的,培养经费均由国家拨款,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的考生需缴纳培养费(金额以发改委批文为准)。
七、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特别优秀者可以提前半年到一年毕业(需满足提前毕业的各项条件)。
八、录取政策
1.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排序,择优录取。
2.2010年录取为我校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一志愿考生实行国家计划内全部公费,欢迎广大学生报考。
3.对各专业初试加复试成绩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一志愿考生分别奖励1000元和600元。
4.在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列的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教育部下达数为准。
九、毕业生就业
国家计划内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回定向或委托培养单位。
国家计划内非定向或自筹经费硕士生毕业时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学校及所在省(区、市)毕业生调配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十、几点说明
(一)上述说明如与国家2010年招生文件精神不符,以国家招生文件为准。凡报考我校的考生均须遵守上述要求,否则谢绝报考。
(二)根据教育部招生文件的规定,我校不举办业务课考前辅导班,业务课有关问题请直接与各学院联系。
(三)为鼓励年轻学子努力学习,学校设有多种奖学金,同时开展勤工助学,设立助研、助管、助教岗位,提供各种科研奖励(详见我校研究生部相关文件),解决部分贫困学生学费之忧。
(四)考生在各阶段应注意浏览我部网页(http://www.jxstnu.cn/yjsc/),我们会将各类有关的招生信息及时、详尽的在网页上予以公布。
(五)2010年招生专业目录、参考书目和院系联系方式请关注研究生部网站招生信息。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 代码 |
学科名称 |
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040108 |
职业技术教育学 |
01 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02 职业技术教育规划与管理 |
20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11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
1.专业知识综合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需加试: 1.教育学原理 2.教育心理学 |
04030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01健美操教学训练及高级人才培养 02 体育与健康促进 03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基础理论与实践 |
20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12 体育综合 |
1.运动训练学 2.学校体育学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需加试: 1.体育概论 2.体育心理学 |
050403 |
美术学 |
01 漆画创作与研究 |
20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20艺术概论 820装饰画 |
1.美术创作 2.美术理论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需加试: 1.《美术创作》 2.《图形创意》 |
02 文化发展与中国绘画发展演变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0艺术概论 821素描 | ||||
03 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
同01方向 | ||||
081002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01 光学信息处理 02 图像处理 03 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应用 |
10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1 数学一 814 信号与系统 |
1.电子技术基础 2.微机与接口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需加试: 1.通信原理 2.数字信号处理 |
081704 |
应用化学 |
01 应用光电化学 02 精细化学品化学与技术 03 材料化学及其应用 |
20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819 有机化学 |
化学知识综合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 1.物理化学 2.无机及分析化学 |
120203 |
旅游管理 |
01 旅游产业管理与发展 02 旅游企业管理 03 休闲文化与经济 |
10 |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3 数学三 830 管理学 |
复试科目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 1.旅游综合(旅游规划、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 |
参 考 书 目
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按科目代码顺序)
612《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620《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820《图形创意设计》支林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821 《素描》(中国美术院校教材),徐方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814《信号与系统》郑君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前8章)
819《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上下册),邢其毅 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830《管理学》周三多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及加试科目参考书目
(按专业代码顺序排列)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教育心理学》张春兴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田正平、肖朗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外国教育经典解读》单中惠、朱镜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1至10章)张敏强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概论》杨文轩,杨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体育心理学》季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050403美术学
考生复试、加试参考书目同初试参考书目
《超越视觉的艺术--中国绘画风格流变史》王新伟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艺术鉴赏》王新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文化发展与中国绘画风格演变》王新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复试参考书目
《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周明德,蒋本珊,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
加试参考书目
《通信原理》,第四版,樊昌信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清著,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081704应用化学
复试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参考书目
《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 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4版),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0203旅游管理
复试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参考书目
《旅游学概论》马勇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
《旅游规划和开发》马勇等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旅游经济学原理》张辉、厉新建编,旅游教育出版社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2010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单位简介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是1964年经中央专委批准建立的配套完整、生产能力较强的航天产品科研生产基地,是一个现代化的军民结合型大型企业集团。
基地现有17个工业企业(1个上市公司)、2个商贸企业、9个事业单位;资产总值107亿元;现有职工1.5万余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60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650多人,各类专家150人。
40多年来,061基地为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大量航天产品的研制批生产任务,为我国多个卫星、运载火箭、战略战术武器等配套研制生产了多项产品。作为运载火箭、“神舟”飞船和“嫦娥”奔月等工程的重要研制配套单位,承担了大量关键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特别是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做出重要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神七”飞船的成功发射航天员出舱行走中,基地再立新功。
长期以来,基地积极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航天传统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倡导和践行用“三宽”政策对待“三高”人才的理念,即用宽松的环境、宽厚的条件和宽容的态度,对待高级技术、高级管理和高级技能人才。基地于2000年底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开展“人才工程”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对各类骨干人才按照“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发放人才津贴。基地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工程硕士班和工商管理硕士班,并选派优秀硕士生到有关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基地在人才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2月授予基地“珍惜人才奖”。
通过调整改造,并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目前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已建成,分为贵阳园区和遵义园区。基地正发动广大职工,努力把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成为员工“创业报国的工作乐园、求知进取的学习乐园、健康和谐的生活乐园”。经申请,原国家人事部于2003年底批准基地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基地具有飞行器设计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9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基地对录取的定向研究生实行优惠的待遇政策,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二、报考须知
1.基地招收的是国家计划内定向硕士生研究生,学制2.5年。定向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享受原有学历在职人员的待遇,毕业后留在基地所属单位工作,服务期6年。
2.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的应届或往届生,年龄不超过30周岁,身体健康,成绩优秀,热爱祖国,热爱航天事业,均可报考。
3.考生在报名时,须注明研究方向。
4.在职人员报考时,除符合国家规定报考要求外,须在相关工作领域,从事相关工作满两年以上。
5.考生如需了解我基地有关情况,请来信或来电联系。
热忱欢迎有志于从事航天事业的青年报考基地的定向硕士研究生,这里将是你学习深造和施展才华的乐园!
三、专业课考试科目及复习范围
1.901 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过渡过程、误差分析、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综合与校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李雅普洛夫稳定性分析、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占20%,不考最优化控制及滤波估计)。
2.903 信号与系统
信号;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傅氏变换及其应用——滤波、调制与抽样;拉氏变换与S域分析;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Z变换及Z域分析。
3.904 材料力学
一般受力杆件的应力和变形分析,压杆的稳定性,能量原理,简单实验应力分析。弯曲杆件的强度和变形,杆件的扭转强度及刚度,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超静定分析,重力载荷及高温等效载荷下的强度。
4.905 理论力学
各种力学平衡,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重心,点的运动,刚体的运动,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质点直线振动,碰撞,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点在非惯性力学中的运动,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5.908 电子技术基础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部分(占50%):二极管、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和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电路;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不作考试要求)。
(2)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部分(占50%):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组合逻辑功能器件,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脉冲波形数模与模数转换及数字系统设计等不作要求)。
6.909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付献彩等编。
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83286 单位名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
联 系 人:杨凤鸣 联系电话:0851-8696037 邮政编码:550006
通信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红河路7号061基地人力资源部
Email: 302yjs@163.com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究方向 |
招生 人数 |
导师 |
考 试 科 目 |
备 注 |
082501飞行器设计 |
10 |
|
|
|
01武器系统可靠性工程 |
1 |
杨永赤 研究员 刘 睿 研究员 王 风 研究员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1自动控制原理或903信号与系统或908电子技术基础任选一门 |
限工科电子类考生报考 |
02复合随动技术 |
1 |
徐 晓 研究员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1自动控制原理或903信号与系统任选一门 |
限工科机电类考生报考 |
03导弹侧向喷流气动特性研究 |
1 |
李振国 研究员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5理论力学 |
限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或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考生报考 |
04导弹测试与遥测 |
1 |
莫应强 高 工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3信号与系统或908电子技术基础任选一门 |
限工科电子类考生报考 |
05地空导弹结构设计 |
1 |
施晓东 研究员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4材料力学 |
限工科机械类考生报考 |
06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结构设计 |
2 |
张高峰 研究员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4材料力学或905理论力学任选一门 |
同上 |
07导弹制导与控制系统 |
2 |
余德海 高 工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1自动控制原理 |
限工科控制类类考生报考 |
08导弹、卫星电源 |
1 |
魏俊华 研究员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9物理化学 |
限工科类考生报考 |
辽石化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001石油化工学院 |
|
|
|
430117化学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加工工艺 |
|
|
|
02催化剂与催化反应 |
|
|
|
03石油化工节能减排技术 |
|
|
|
04石油化学品 |
|
|
|
05新型化工材料 |
|
|
|
06精细化工技术 |
|
|
|
003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
|
|
430130环境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21物理化学或93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 |
|
|
|
02环境友好技术及无污染工艺 |
|
|
|
03污染生态工程 |
|
|
|
04环境影响评价 |
|
|
|
004机械工程学院 |
|
|
|
430102机械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
02装备先进制造技术 |
|
|
|
03结构完整性、失效风险及剩余寿命评估 |
|
|
|
04机械装备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 |
|
|
|
430107动力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过程流体机械优化运行及系统节能技术 |
|
|
|
02过程装备安全评定技术 |
|
|
|
03过程装备状态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
|
|
|
04无油润滑技术及摩擦磨损机理 |
|
|
|
005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
|
|
4301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长输油气管道输送技术 |
|
|
|
02油田地面储运系统优化运行技术 |
|
|
|
03炼厂系统节能 |
|
|
|
04储运设备防腐安全技术 |
|
|
|
006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
|
|
430111控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
|
|
|
02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优化 |
|
|
|
03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 |
|
|
|
04工业控制软件研究与开发 |
|
|
|
007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
|
|
430112计算机技术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71计算机组成原理或972数据结构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
|
|
02图形图像技术及应用 |
|
|
|
03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技术 |
|
|
|
04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
|
|
430113软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71计算机组成原理或972数据结构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软件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
|
|
02智能软件开发 |
|
|
|
03软件设计方法 |
|
|
|
008经济管理学院 |
|
|
|
430140项目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83工程项目管理或984技术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投资与造价管理 |
|
|
|
02工程项目管理 |
|
|
|
03国际工程管理 |
|
|
|
04不动产评估 |
|
|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0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01石油化工学院 |
|
|
|
081701化学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膜分离技术 |
|
|
|
02催化反应工程 |
|
|
|
03新型反应器 |
|
|
|
04石油化工节能减排技术 |
|
|
|
081702化学工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重质油加工 |
|
|
|
02清洁燃料生产 |
|
|
|
03非常规与可再生石油资源利用 |
|
|
|
04石油加工助剂与添加剂 |
|
|
|
05新型化工材料 |
|
|
|
06润滑油生产 |
|
|
|
081704应用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化学品 |
|
|
|
02新型能源材料化学 |
|
|
|
03精细化学品 |
|
|
|
04石油物性与化学 |
|
|
|
05石油化工分析技术 |
|
|
|
002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
|
070302分析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21分析化学④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无机化学 |
01化学计量学与计算化学 |
|
|
|
02现代分离与分析方法 |
|
|
|
03材料分析 |
|
|
|
04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分析 |
|
|
|
070304物理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21分析化学④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无机化学 |
01表面活性剂化学 |
|
|
|
02界面与胶体化学 |
|
|
|
03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 |
|
|
|
04催化化学 |
|
|
|
081705工业催化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 |
|
|
|
02绿色化学与催化 |
|
|
|
03石油化工新型催化剂及工艺 |
|
|
|
04新型催化材料 |
|
|
|
003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
|
|
081703生物化工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生物化工 |
|
|
|
02生物资源开发 |
|
|
|
03生物制剂的研制 |
|
|
|
083002环境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21物理化学或93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 |
|
|
|
02环境友好技术及无污染工艺 |
|
|
|
03污染生态工程 |
|
|
|
04环境影响评价 |
|
|
|
004机械工程学院 |
|
|
|
080104工程力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计算固体力学及复合材料力学 |
|
|
|
02结构的疲劳、断裂与结构失效风险评估 |
|
|
|
03振动理论与应用 |
|
|
|
04流体及粉体力学研究及应用 |
|
|
|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机械制造自动化与机电系统控制技术 |
|
|
|
02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 |
|
|
|
03机械装备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 |
|
|
|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
02机械设备的寿命与可靠性概率风险评价 |
|
|
|
03机械CAD/CAM |
|
|
|
04机电液一体化 |
|
|
|
080502材料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5材料科学基础 |
复试科目:金属学与热处理 |
01合金的制备、微观结构与性能 |
|
|
|
02金属材料性能老化与设备剩余寿命评估 |
|
|
|
03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 |
|
|
|
04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
|
|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5材料科学基础 |
复试科目:金属学与热处理 |
01材料连接技术 |
|
|
|
02金属材料性能和在役化工设备可靠性 |
|
|
|
03材料制备与表征 |
|
|
|
04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及腐蚀防护技术 |
|
|
|
080706化工过程机械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压力容器及管道失效风险及剩余寿命评估 |
|
|
|
02新型高效节能石化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
|
|
|
03过程装备新型材料与设备腐蚀防护 |
|
|
|
04过程装备监测与控制技术 |
|
|
|
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化设备安全评价、结构完整性及灾害预防 |
|
|
|
02金属结构疲劳损伤理论研究及变形失效研究 |
|
|
|
03石化设备的风险分析、控制与风险管理技术 |
|
|
|
04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 |
|
|
|
005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
|
|
080702热能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能量综合利用及节能技术研究 |
|
|
|
02高效加热炉、换热设备研究 |
|
|
|
03热油管道优化运行研究 |
|
|
|
04多相流动与计算流体力学 |
|
|
|
082003油气储运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油气存储技术 |
|
|
|
02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 |
|
|
|
03能量综合利用技术 |
|
|
|
04油气管道腐蚀机理及寿命评估 |
|
|
|
05储运设备开发与研制 |
|
|
|
06油气集输技术 |
|
|
|
07储运营销技术 |
|
|
|
006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
|
|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优化 |
|
|
|
02过程计算机控制与智能控制 |
|
|
|
03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
|
|
|
04工业控制软件研究与开发 |
|
|
|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 |
|
|
|
02智能仪表及控制装置 |
|
|
|
03测控中的网络通讯技术 |
|
|
|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
|
|
|
02图像处理与识别 |
|
|
|
03智能技术与系统 |
|
|
|
007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
|
|
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复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
01理论计算机科学 |
|
|
|
02计算机软件新技术 |
|
|
|
03智能信息处理 |
|
|
|
04科学计算 |
|
|
|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复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
0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
|
|
02图形图像技术及应用 |
|
|
|
03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技术 |
|
|
|
04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
|
|
008经济管理学院 |
|
|
|
120202企业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3数学三④981管理学或982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企业战略管理 |
|
|
|
02供应链管理 |
|
|
|
03市场营销战略 |
|
|
|
0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
|
|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3数学三④981管理学或982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技术经济及管理的规划、预测和决策 |
|
|
|
02技术战略与转型管理 |
|
|
|
03投资评价管理与方法 |
|
|
|
009人文学院 |
|
|
|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9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99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复试科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
|
|
|
0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
|
|
|
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
|
0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观教育 |
|
|
|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9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99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复试科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01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02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
|
|
03社会稳定研究 |
|
|
|
04舆情研究 |
|
|
|
辽石化2010年“少数民族高层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人数: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待定)
二、招生生源
生源范围: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民族自治地方,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湖北恩施自治州,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招生专业:我校2010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26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和9个全日制专业学位领域。
四、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2.保证毕业后回定向地区(单位)就业。其中,在职考生回原单位;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回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报考;
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5.身体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的体检要求。
五、报名与考试
考生应参加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报名和统一入学考试。
六、录取
1.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保证质量、宁缺勿滥。
2.不接受未报考本计划的调剂考生,本计划考生也不得调剂到本计划以外录取。
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录取类别均为定向,且须签订定向协议书。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书;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与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考生签订协议书后,招生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毕业后回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录取的非在职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50%,汉族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10%。
七、其它:
所有被录取新生第一学年均须经一年的基础强化培训,重点补修外语、大学语文等基础知识,兼顾其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始硕士课程学习。
硕士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地区或单位连续服务至少5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学校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必须回原单位继续工作至少8年)。
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另行规定。
联系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1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13001
联系电话(传真):0413-6860939
电子信箱:yjs@lnpu.edu.cn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0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01石油化工学院 |
|
|
|
081701化学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膜分离技术 |
|
|
|
02催化反应工程 |
|
|
|
03新型反应器 |
|
|
|
04石油化工节能减排技术 |
|
|
|
081702化学工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重质油加工 |
|
|
|
02清洁燃料生产 |
|
|
|
03非常规与可再生石油资源利用 |
|
|
|
04石油加工助剂与添加剂 |
|
|
|
05新型化工材料 |
|
|
|
06润滑油生产 |
|
|
|
081704应用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化学品 |
|
|
|
02新型能源材料化学 |
|
|
|
03精细化学品 |
|
|
|
04石油物性与化学 |
|
|
|
05石油化工分析技术 |
|
|
|
002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
|
070302分析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21分析化学④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无机化学 |
01化学计量学与计算化学 |
|
|
|
02现代分离与分析方法 |
|
|
|
03材料分析 |
|
|
|
04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分析 |
|
|
|
070304物理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21分析化学④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无机化学 |
01表面活性剂化学 |
|
|
|
02界面与胶体化学 |
|
|
|
03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 |
|
|
|
04催化化学 |
|
|
|
081705工业催化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 |
|
|
|
02绿色化学与催化 |
|
|
|
03石油化工新型催化剂及工艺 |
|
|
|
04新型催化材料 |
|
|
|
003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
|
|
081703生物化工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生物化工 |
|
|
|
02生物资源开发 |
|
|
|
03生物制剂的研制 |
|
|
|
083002环境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21物理化学或93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 |
|
|
|
02环境友好技术及无污染工艺 |
|
|
|
03污染生态工程 |
|
|
|
04环境影响评价 |
|
|
|
004机械工程学院 |
|
|
|
080104工程力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计算固体力学及复合材料力学 |
|
|
|
02结构的疲劳、断裂与结构失效风险评估 |
|
|
|
03振动理论与应用 |
|
|
|
04流体及粉体力学研究及应用 |
|
|
|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机械制造自动化与机电系统控制技术 |
|
|
|
02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 |
|
|
|
03机械装备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 |
|
|
|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
02机械设备的寿命与可靠性概率风险评价 |
|
|
|
03机械CAD/CAM |
|
|
|
04机电液一体化 |
|
|
|
080502材料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5材料科学基础 |
复试科目:金属学与热处理 |
01合金的制备、微观结构与性能 |
|
|
|
02金属材料性能老化与设备剩余寿命评估 |
|
|
|
03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 |
|
|
|
04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
|
|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5材料科学基础 |
复试科目:金属学与热处理 |
01材料连接技术 |
|
|
|
02金属材料性能和在役化工设备可靠性 |
|
|
|
03材料制备与表征 |
|
|
|
04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及腐蚀防护技术 |
|
|
|
080706化工过程机械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压力容器及管道失效风险及剩余寿命评估 |
|
|
|
02新型高效节能石化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
|
|
|
03过程装备新型材料与设备腐蚀防护 |
|
|
|
04过程装备监测与控制技术 |
|
|
|
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化设备安全评价、结构完整性及灾害预防 |
|
|
|
02金属结构疲劳损伤理论研究及变形失效研究 |
|
|
|
03石化设备的风险分析、控制与风险管理技术 |
|
|
|
04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 |
|
|
|
005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
|
|
080702热能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能量综合利用及节能技术研究 |
|
|
|
02高效加热炉、换热设备研究 |
|
|
|
03热油管道优化运行研究 |
|
|
|
04多相流动与计算流体力学 |
|
|
|
082003油气储运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油气存储技术 |
|
|
|
02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 |
|
|
|
03能量综合利用技术 |
|
|
|
04油气管道腐蚀机理及寿命评估 |
|
|
|
05储运设备开发与研制 |
|
|
|
06油气集输技术 |
|
|
|
07储运营销技术 |
|
|
|
006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
|
|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优化 |
|
|
|
02过程计算机控制与智能控制 |
|
|
|
03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
|
|
|
04工业控制软件研究与开发 |
|
|
|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 |
|
|
|
02智能仪表及控制装置 |
|
|
|
03测控中的网络通讯技术 |
|
|
|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
|
|
|
02图像处理与识别 |
|
|
|
03智能技术与系统 |
|
|
|
007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
|
|
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复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
01理论计算机科学 |
|
|
|
02计算机软件新技术 |
|
|
|
03智能信息处理 |
|
|
|
04科学计算 |
|
|
|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复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
0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
|
|
02图形图像技术及应用 |
|
|
|
03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技术 |
|
|
|
04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
|
|
008经济管理学院 |
|
|
|
120202企业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3数学三④981管理学或982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企业战略管理 |
|
|
|
02供应链管理 |
|
|
|
03市场营销战略 |
|
|
|
0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
|
|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3数学三④981管理学或982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技术经济及管理的规划、预测和决策 |
|
|
|
02技术战略与转型管理 |
|
|
|
03投资评价管理与方法 |
|
|
|
009人文学院 |
|
|
|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9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99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复试科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
|
|
|
0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
|
|
|
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
|
0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观教育 |
|
|
|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9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99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复试科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01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02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
|
|
03社会稳定研究 |
|
|
|
04舆情研究 |
|
|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001石油化工学院 |
|
|
|
430117化学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加工工艺 |
|
|
|
02催化剂与催化反应 |
|
|
|
03石油化工节能减排技术 |
|
|
|
04石油化学品 |
|
|
|
05新型化工材料 |
|
|
|
06精细化工技术 |
|
|
|
003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
|
|
430130环境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21物理化学或93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 |
|
|
|
02环境友好技术及无污染工艺 |
|
|
|
03污染生态工程 |
|
|
|
04环境影响评价 |
|
|
|
004机械工程学院 |
|
|
|
430102机械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
02装备先进制造技术 |
|
|
|
03结构完整性、失效风险及剩余寿命评估 |
|
|
|
04机械装备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 |
|
|
|
430107动力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过程流体机械优化运行及系统节能技术 |
|
|
|
02过程装备安全评定技术 |
|
|
|
03过程装备状态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
|
|
|
04无油润滑技术及摩擦磨损机理 |
|
|
|
005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
|
|
4301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长输油气管道输送技术 |
|
|
|
02油田地面储运系统优化运行技术 |
|
|
|
03炼厂系统节能 |
|
|
|
04储运设备防腐安全技术 |
|
|
|
006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
|
|
430111控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
|
|
|
02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优化 |
|
|
|
03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 |
|
|
|
04工业控制软件研究与开发 |
|
|
|
007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
|
|
430112计算机技术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71计算机组成原理或972数据结构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
|
|
02图形图像技术及应用 |
|
|
|
03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技术 |
|
|
|
04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
|
|
430113软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71计算机组成原理或972数据结构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软件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
|
|
02智能软件开发 |
|
|
|
03软件设计方法 |
|
|
|
008经济管理学院 |
|
|
|
430140项目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83工程项目管理或984技术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投资与造价管理 |
|
|
|
02工程项目管理 |
|
|
|
03国际工程管理 |
|
|
|
04不动产评估 |
|
|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类别
2010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实行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行招生模式,面向全国在26个专业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9个工程硕士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类别为全国统考生(包括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生)。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学术型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二)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报名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4、5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5年或5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报名参加除项目管理外的其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0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
预报名时间为
2.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1)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应试的外国语语种按我校规定任选一种。
(3)同等学力的报考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不得更改。
(二)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
1.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
2.现场确认地点
考生到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公告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确认报名。
3. 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核对,考生确认本人网报信息。
(2)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考生办理报考手续缴纳报考费后,不再退还)。
(3)报考点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
(三)我校资格审查在复试时进行。考生在报名前须认真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被取消复试资格,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日期和时间
3.初试地点:按照考生选择的报考点的要求,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4.复试时间、地点及方式由我校自定,在复试前通过研究生学院网站公布。对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在复试时需要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
五、体格检查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时间、地点、方式和要求在复试前见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
六、录取
学校根据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和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及录取类别。 硕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定向、非定向、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其中:
1.非定向和自筹经费考生须将人事档案及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
2.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考生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毕业后须回原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单位工作。上述考生须在复试通过后(录取之前)与我校签订培养协议。
3.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类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无法被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七、学制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工学、理学学制为2.5—3年,管理学、法学学制为2年。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
八、其它
1.我校的招生信息实行网上公布,考生的初试成绩单请考生自行到研究生学院网站下载,我校将不再邮寄。选择抚顺报考点的考生准考证请考生自行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领取,其他报考点的考生准考证按照考生网上报名登记的地址邮寄给考生本人。
2.考生网上登记的地址或联系方式有变动时,应及时同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如因考生地址或联系方式不详等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九、学校具体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确定。
十、本简章如有与教育部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以教育部的新政策为准。
欢迎访问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网页。
联系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1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13001
联系电话(传真):0413-6860939
电子信箱:yjs@lnpu.edu.cn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0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01石油化工学院 |
|
|
|
081701化学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膜分离技术 |
|
|
|
02催化反应工程 |
|
|
|
03新型反应器 |
|
|
|
04石油化工节能减排技术 |
|
|
|
081702化学工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重质油加工 |
|
|
|
02清洁燃料生产 |
|
|
|
03非常规与可再生石油资源利用 |
|
|
|
04石油加工助剂与添加剂 |
|
|
|
05新型化工材料 |
|
|
|
06润滑油生产 |
|
|
|
081704应用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化学品 |
|
|
|
02新型能源材料化学 |
|
|
|
03精细化学品 |
|
|
|
04石油物性与化学 |
|
|
|
05石油化工分析技术 |
|
|
|
002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
|
070302分析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21分析化学④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无机化学 |
01化学计量学与计算化学 |
|
|
|
02现代分离与分析方法 |
|
|
|
03材料分析 |
|
|
|
04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分析 |
|
|
|
070304物理化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21分析化学④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无机化学 |
01表面活性剂化学 |
|
|
|
02界面与胶体化学 |
|
|
|
03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 |
|
|
|
04催化化学 |
|
|
|
081705工业催化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 |
|
|
|
02绿色化学与催化 |
|
|
|
03石油化工新型催化剂及工艺 |
|
|
|
04新型催化材料 |
|
|
|
003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
|
|
081703生物化工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生物化工 |
|
|
|
02生物资源开发 |
|
|
|
03生物制剂的研制 |
|
|
|
083002环境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21物理化学或93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 |
|
|
|
02环境友好技术及无污染工艺 |
|
|
|
03污染生态工程 |
|
|
|
04环境影响评价 |
|
|
|
004机械工程学院 |
|
|
|
080104工程力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计算固体力学及复合材料力学 |
|
|
|
02结构的疲劳、断裂与结构失效风险评估 |
|
|
|
03振动理论与应用 |
|
|
|
04流体及粉体力学研究及应用 |
|
|
|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机械制造自动化与机电系统控制技术 |
|
|
|
02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 |
|
|
|
03机械装备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 |
|
|
|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
02机械设备的寿命与可靠性概率风险评价 |
|
|
|
03机械CAD/CAM |
|
|
|
04机电液一体化 |
|
|
|
080502材料学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5材料科学基础 |
复试科目:金属学与热处理 |
01合金的制备、微观结构与性能 |
|
|
|
02金属材料性能老化与设备剩余寿命评估 |
|
|
|
03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 |
|
|
|
04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
|
|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5材料科学基础 |
复试科目:金属学与热处理 |
01材料连接技术 |
|
|
|
02金属材料性能和在役化工设备可靠性 |
|
|
|
03材料制备与表征 |
|
|
|
04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及腐蚀防护技术 |
|
|
|
080706化工过程机械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压力容器及管道失效风险及剩余寿命评估 |
|
|
|
02新型高效节能石化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
|
|
|
03过程装备新型材料与设备腐蚀防护 |
|
|
|
04过程装备监测与控制技术 |
|
|
|
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化设备安全评价、结构完整性及灾害预防 |
|
|
|
02金属结构疲劳损伤理论研究及变形失效研究 |
|
|
|
03石化设备的风险分析、控制与风险管理技术 |
|
|
|
04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 |
|
|
|
005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
|
|
080702热能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能量综合利用及节能技术研究 |
|
|
|
02高效加热炉、换热设备研究 |
|
|
|
03热油管道优化运行研究 |
|
|
|
04多相流动与计算流体力学 |
|
|
|
082003油气储运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油气存储技术 |
|
|
|
02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 |
|
|
|
03能量综合利用技术 |
|
|
|
04油气管道腐蚀机理及寿命评估 |
|
|
|
05储运设备开发与研制 |
|
|
|
06油气集输技术 |
|
|
|
07储运营销技术 |
|
|
|
006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
|
|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优化 |
|
|
|
02过程计算机控制与智能控制 |
|
|
|
03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
|
|
|
04工业控制软件研究与开发 |
|
|
|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 |
|
|
|
02智能仪表及控制装置 |
|
|
|
03测控中的网络通讯技术 |
|
|
|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
|
|
|
02图像处理与识别 |
|
|
|
03智能技术与系统 |
|
|
|
007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
|
|
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复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
01理论计算机科学 |
|
|
|
02计算机软件新技术 |
|
|
|
03智能信息处理 |
|
|
|
04科学计算 |
|
|
|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复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
0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
|
|
02图形图像技术及应用 |
|
|
|
03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技术 |
|
|
|
04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
|
|
008经济管理学院 |
|
|
|
120202企业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3数学三④981管理学或982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企业战略管理 |
|
|
|
02供应链管理 |
|
|
|
03市场营销战略 |
|
|
|
0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
|
|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3数学三④981管理学或982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技术经济及管理的规划、预测和决策 |
|
|
|
02技术战略与转型管理 |
|
|
|
03投资评价管理与方法 |
|
|
|
009人文学院 |
|
|
|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9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99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复试科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
|
|
|
0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
|
|
|
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
|
0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观教育 |
|
|
|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9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99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复试科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01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02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
|
|
03社会稳定研究 |
|
|
|
04舆情研究 |
|
|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001石油化工学院 |
|
|
|
430117化学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11化工原理或921物理化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石油加工工艺 |
|
|
|
02催化剂与催化反应 |
|
|
|
03石油化工节能减排技术 |
|
|
|
04石油化学品 |
|
|
|
05新型化工材料 |
|
|
|
06精细化工技术 |
|
|
|
003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
|
|
430130环境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21物理化学或931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 |
|
|
|
02环境友好技术及无污染工艺 |
|
|
|
03污染生态工程 |
|
|
|
04环境影响评价 |
|
|
|
004机械工程学院 |
|
|
|
430102机械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43工程力学或944机械设计基础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
02装备先进制造技术 |
|
|
|
03结构完整性、失效风险及剩余寿命评估 |
|
|
|
04机械装备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 |
|
|
|
430107动力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41材料力学或942理论力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过程流体机械优化运行及系统节能技术 |
|
|
|
02过程装备安全评定技术 |
|
|
|
03过程装备状态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
|
|
|
04无油润滑技术及摩擦磨损机理 |
|
|
|
005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
|
|
4301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1工程流体力学或952传热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长输油气管道输送技术 |
|
|
|
02油田地面储运系统优化运行技术 |
|
|
|
03炼厂系统节能 |
|
|
|
04储运设备防腐安全技术 |
|
|
|
006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
|
|
430111控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61自动控制原理 |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01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 |
|
|
|
02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优化 |
|
|
|
03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 |
|
|
|
04工业控制软件研究与开发 |
|
|
|
007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
|
|
430112计算机技术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71计算机组成原理或972数据结构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
|
|
02图形图像技术及应用 |
|
|
|
03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技术 |
|
|
|
04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
|
|
430113软件工程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71计算机组成原理或972数据结构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软件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
|
|
02智能软件开发 |
|
|
|
03软件设计方法 |
|
|
|
008经济管理学院 |
|
|
|
430140项目管理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83工程项目管理或984技术经济学 |
复试科目:初试④中未选科目 |
01投资与造价管理 |
|
|
|
02工程项目管理 |
|
|
|
03国际工程管理 |
|
|
|
04不动产评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