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院校资讯

邵阳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招生工作办法

邵阳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招生工作办法

2024年我校调剂招收工学[08]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生

一、调剂专业类及学习形式

1.机械专业(代码085500),全日制学习形式。  

2.生物与医药专业(代码086000),全日制学习形式。

二、“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调剂申请的专业类别及初试成绩要求

我校机械(085500)制药工程(086002)、食品工程(086003)专业接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调剂申请。接收调剂复试申请的初试成绩要求为:总分≥200分,单科(满分=100分)≥30分、单科(满分>100分)≥35分。

三、调剂基本要求、原则及程序

1.调剂的基本要求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考生初试成绩需达到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国家A类地区最低复试分数线要求。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要相同或相近,且在工学[08]学科门类范围内。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

4)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申请调剂到普通计划,其初试成绩须达到调入地区相关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

报考普通计划的考生,符合“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报考条件,可申请调剂到该专项计划,其初试成绩须符合相关招生单位确定的接受“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调剂的初试成绩要求。

报考(含调剂)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不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

2.调剂的基本原则

1)调剂考生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进行申请。接收调剂考生以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考生填报的调剂志愿为依据。

2)085500机械专业按照一级学科专业接收调剂考生同一批次申请我校085500机械专业的调剂考生,按照报考专业相同、报考专业相近、报考专业相同但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顺序,按考生初试成绩分别择优遴选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

1)相同专业:0802机械工程、0855机械

2)相近专业:0801力学、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28农业工程、0858能源动力、0856材料与化工、0808电气工程、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54电子信息、0814土木工程

3)0855000专业接收一志愿报考与机械专业相同专业不统考数学的调剂考生,不接收报考与机械专业相近专业的非统考数学调剂考生。

3086000生物与医药专业按照二级学科专业接收调剂考生同一批次申请我校086000生物与医药专业、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调剂考生,根据申请的学科专业按考生初试成绩分别择优遴选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

086001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接收调剂考生报考专业如下:

086001生物技术与工程、086002制药工程;

086003 食品工程、086004 发酵工程;

082203 发酵工程、081703 生物化工。

086002制药工程专业接收调剂考生报考学科专业如下:

0860生物与医药、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6003食品工程专业接收调剂考生报考学科专业如下:

0860生物与医药、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

3.调剂的基本程序

1)调剂系统开通后,研究生招生办将第一时间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需要调剂的专业及缺额。

2)符合调剂基本要求的考生,可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提交调剂志愿。

3)研究生招生办将根据调剂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对调剂考生进行遴选,24小时内对调剂申请进行回复。调剂考生在收到“复试通知”,请及时确认。

调剂复试与联系信息

相关事宜请查询

邵阳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

http://www2.hnsyu.net/xkjsc/zsgz/202403/P020240326327963106593.pdf

邵阳学院2024年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细则

http://www1.hnsyu.net/jixie/tzgg/202403/P020240327351358721399.pdf

邵阳学院2024年生物与医药专业类别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细则

http://www1.hnsyu.net/shx/xygg/202403/P020240327405937162870.pdf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研究生工作部:

刘老师

联系电话:0739-5431103

机械专业:

马老师

联系电话:18673938783

生物与医药专业:

王老师

联系电话:15197991120

 

邵阳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4年3月28日

 

 


安徽财经大学2024年调剂办法


第一志愿合格生源不足的专业,需进行生源调剂。

1.接收调剂时间

我校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调剂意向采集模块将3月28日开通,正式调剂模块将于4月8日开通,系统关闭时间视招生计划完成情况而定。

2.调剂要求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本科以上学历(含应届本科毕业生),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初试成绩符合A类考生国家线成绩要求。 

3)原则上,调剂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相近,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其中调入审计(0257),须第一志愿报考审计(0257)或会计(1253)。

4)已参加我校复试的考生,面试成绩和复试成绩不合格的,不得再申请我校调剂。

5)非全日制专业接收调剂要求:仅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复试前需提交定向就业单位出具的定向就业意向书,拟录取前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

6)满足教育部有关调剂的其他要求。

7调剂复试的复试日程在我校相关培养单位网站发布。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收到复试通知且同意参加复试的考生按复试日程参加复试,不再另发复试通知。

3.工作程序

1)申请调剂考生提前登录我校研招网(http://yz.aufe.edu.cn/),查看我校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等信息,了解我校复试录取办法、奖助学金等相关政策。

2)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开通后,申请调剂考生及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网上调剂系统”,按要求提交个人调剂信息。我校每次开放调剂系统持续时间不12个小时,调剂志愿锁定24小时。

3)复试结束后,我校将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向考生发送待录取通知,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接待录取,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4.调剂复试办法

1)调剂考生进入调剂复试的遴选规则为:对申请同一专业、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调剂考生,按考生初试成绩择优遴选发送复试通知。

2)调剂考生接收到复试通知后,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调剂系统确认同意参加复试,并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我校复试。复试办法见各培养单位发布的复试工作实施细则

5.咨询渠道

研招办电话:0552-3169051

研招办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962号学校一号行政楼二楼C209室


中国航空研究院(招生代码82901)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所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2023〕2号)、《关于做好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24〕1号)、《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做好2024年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补充意见》(京招考委〔2024〕4号)等要求,为规范、有效开展中国航空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特制定本方案,具体如下:

一、复试组织管理

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由研究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管院领导、分管院领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院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院纪检与审计法律部部门负责人、相关院系所领导、所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所纪检部与审计法律部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研招复试工作的领导、管理及监督。

复试工作小组设在研究院相关院系所,在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开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

为保障复试公平、科学,按招生专业成立复试专家小组,每组不少于5位专家。成员主要由院领导、导师和相关专业专家组成。

二、  复试准备工作

(一)  复试专家遴选和培训

从招生导师中遴选经验丰富的复试专家,以文件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教育部、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和研究院对硕士研究生复试的要求,复试的程序、复试考查内容等。

(二)  对参与复试录取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参与复试录取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培训,严守纪律,不随意发表不利言论,保证公平、公正,保持正常复试秩序。

(三)  复试的监督和复议的具体办法和形式

复试全程进行录音录像,研究院及相关院系所纪检与审计法律部相关人员通过现场或录像巡查、抽查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如考生对复试结果有异议,可提出书面复议申请,由纪检与审计法律部门组织相关复试专家对复试过程进行重新审议并给出结论,通知复议考生复议结果。

三、  复试录取办法

(一)公布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复试录取工作方案将于3月底前公布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具体网址为:https://yz.chsi.com.cn/

(二)确定复试名单

1.复试成绩要求:初试总分及单科成绩符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学术型工学(其他学科专业)/专业型工程管理A类考生分数线,具体分数咨询相关院系所。

2.按照相关规定,按不低于120%的差额比例进行复试,相同专业按初试总分由高到低依次确定。合格生源比例不足时,按实际合格生源数组织复试。

3.学业成绩优良,综合素质好。

4.资格审查

考生参加复试前需按要求将复试资格审查材料(附件1)扫描版打包发送至相关院系所联系人,复试当天按要求携带原件等材料至面试现场。复试工作小组对考生的身份信息、学历信息、英语水平、健康状况、政审情况等进行审查。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不得进入复试。毕业年限、学历、学位等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将取消复试资格,责任自负;考生不按时参加资格审查及复试的,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

(三)复试安排

1.复试时间及地点

按《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做好2024年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补充意见》(京招考委〔2024〕4号)通知要求完成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

复试时间:拟于4月上旬进行。

地点安排:中国航空研究院相关院系所(具体见复试通知)。

2.复试方式

复试遵循“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则,统一采用现场面试方式进行。

3.复试内容:

(1)工程管理复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专业综合测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以及心理测试

①思想政治理论考试

考试形式为线下闭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包括单选题和论述题两种题型。主要考核内容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布局等)、2024年两会内容(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等。满分100分。

②专业综合测试

考试形式为面试,时间为20分钟。主要考察学生学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等。满分100分。

③听力及口语测试

考试形式为面试,时间为10分钟。主要考核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聆听理解能力等。满分100分。

④心理测试,对考生进行线上测试,时间为30分钟,测试结果作为复试参考内容。

(2)工学复试内容包括综合面试、心理测试两部分。

①综合面试,时间为20分钟,满分100分,占复试总成绩的100%,主要考察学生本科学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个人自述及作答过程中个人表现、英语口语听力等。

②心理测试,对考生进行线上测试,时间为30分钟,测试结果作为复试参考内容。

4.复试成绩计算方法

录取成绩(百分制)按初试权重占录取成绩的50%、复试权重占录取成绩的50%,得出录取成绩。

计算公式:

(1)工程管理:复试总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成绩×30%+专业综合测试成绩×50%+听力及口语测试成绩×20%

录取成绩=(初试成绩÷3)×50%+复试总成绩×50%

(2)工学:复试总成绩=综合面试成绩×100%

录取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总成绩×50%

(四)  调剂相关要求:

1.调剂专业及本科专业要求: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

学位

类别

调剂专业

及代码

调剂考生

本科专业

招生培养单位

(院系所)

联系方式

学术型

力学

(080100)

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声学、空气动力学

院本部

 

北京 刘老师

010-57827341

liubb019@***

学术型

飞行器设计(082501)

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工程热物理、航空发动机设计、飞行器控制、电子信息

学术型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

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火箭发动机设计、航空发动机设计、工程热物理

学术型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

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控制

学术型

系统工程(081103)

系统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型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人工智能

615

上海 沈老师

021-33298845

hangkong615@163.com

学术型

力学

(080100)

飞行器设计、流体力学

研究生院

扬州 耿老师

18036262899

gengy008@***

专业型

工程管理(125601)

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相关专业

专业型

项目管理(125602)

注:表中调剂考生本科专业一列中包含所列专业等相关或相近专业。

2.学术型工学调剂考生的统考科目为英语一、数学一,且专业科目考试满足教育部相关规定。

3.凡是符合工程管理(125601)和项目管理(125602)报考要求,第一志愿报考工程管理(MEM)、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旅游管理(MTA)、图书情报(MLIS)、审计(MAud)专业学位硕士、且初试成绩达到其一志愿报考专业的国家A线要求的考生可申请调剂到工程管理(125600)。工程管理(125601)和项目管理(125602)报考要求(报考条件须满足下列之一):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四、  复试录取相关程序

1、  复试合格考生,其复试总成绩不得低于60分,工程管理思想政治理论单科考试成绩不得低于60分。

2、  复试专家小组对复试合格考生,将按考生“录取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根据考生个人意愿、初试成绩、复试情况、思想政治表现及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最终拟录取名单。

3、  拟录取名单经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于研招网进行公示。

4、  政审不合格、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  经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确定最终录取名单。

6、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录取考生入学后3个月内,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五、  体检

体检工作在确定拟录取名单后组织,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拟录取考生需自行前往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提交纸质版原件并将电子版报告发送至指定邮箱。

六、  监督

考生接待电话:010-57827341、010-84142179、021-33298845

研究院受理考生监督举报电话:010-84380146、010-57827579;

北京教育考试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82837456。

 

附件1:复试资格审查材料

附件2: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入学政审表

附件3:身体健康情况说明

附件3:诚信复试承诺书

 

中国航空研究院

2024年3月26日


 

附件1:

复试资格审查材料

1.考生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正反面复印在同一A4纸上);

2.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

3.学信网学籍学历学位证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往届生)原件及复印件;

4.学信网学籍证明、学生证(应届生)原件及复印件(复印学生证照片及信息页、最后一页注册页);

5.大学本科成绩单(盖公章)原件及复印件;

6.调剂申请入学政审表(见附件2);

7.考生本人签字的身体健康情况说明(见附件3);

8.考生本人签字诚信复试承诺书(见附件4)。

9.获地市级以上党委或政府授予的奖励等,需提供奖状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选交)

10.职业资格证书,需提供证书原件及复印件。(选交)
附件2

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入学政审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籍贯


政治面貌


民族


学习工作

单位


档案所在单位


该生

思想

政治

品德

表现

(包括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工作学习态度、业务能力、诚实守信等方面)

 

 

 

 

 

 

 

 

 

 

 

 

 

 

 

 

 

 

考生所在单位组织部门或

负责人签字:                     人事档案所在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招生单位

审查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附件3:

身体健康情况说明

姓名


性别


证件号码


年龄


政治面貌


联系电话


家族遗传病史

无□ 有□  若有请详述:

先天疾病情况

无□ 有□  若有请详述:

既往重大疾病史

无□ 有□  若有请详述:

既往外伤史

无□ 有□  若有请详述:

既往手术史

无□ 有□  若有请详述:

有无长期依赖药物的慢性病

无□ 有□  若有请详述:

视力情况

正常□ 异常□  若异常请详述:

是否患有色弱或色盲

是□ 否□  若是请详述:

听力情况

正常□ 异常□  若异常请详述:

传染病史

无□ 有□  若有请详述:

体质情况

良好□ 较弱□  若较弱请详述:

能否正常参加科研院所研究生学习和课题研究

能□ 否□  若否请详述:

其他身体健康情况说明


本人承诺以上填写信息均为真实情况,未隐瞒病史。若有弄虚作假,自愿承担一切后果。

 

              考生本人手写签名:             日期:

附件4:

诚信复试承诺书

本人            ,身份证号:              ,是参加中国航空研究院2024年硕士生招生复试的考生。我已认真阅读《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国航空研究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等研究生复试相关规定,知晓其中所有内容并郑重承诺如下:

1、   保证所提供、提交的所有信息和材料是真实、准确的。

2、   自觉服从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复试安排,接受复试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检查。

3、   自觉履行保密义务,复试期间及复试结束后,均不透露或传播复试试题内容等。

4、   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考试纪律和复试规则,诚信复试,不违纪,不作弊。

5、   保证复试过程不录音录像,不保存和传播有关复试内容。

若本人违背上述各项承诺,本人自愿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承诺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办法

上海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工作办法,请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jszs.shu.edu.cn/index.htm。

鞍山师范学院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硕士研究生招生是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复试、调剂、录取是研究生招生的重要环节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2023〕2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24〕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辽宁省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辽招考委字〔2024〕4号)要求和有关会议精神,为做好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组织工作,规范开展调剂工作,努力提升人才选拔质量,全力确保我校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公平、公正、平稳有序,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原则

(一)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查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规则明确、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查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坚持客观评价,量化考核成绩。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二、组织管理

(一)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和录取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招生名额,审批拟录取名单,统筹协调处理突发应急事件。

(二)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在研究生复试、调剂、录取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实施,依据部门分工开展舆情监控、新闻发布、纪律监督、安全保卫、后勤保障、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等相关工作。

(三)研究生学院统一管理我校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统一发布调剂信息,统一监督巡查,统一审核调剂复试及录取名单,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三、复试范围

(一)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初试成绩符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一区最低控制线要求的考生。

(二)在“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申请调剂,并通过我校审核的调剂考生。

四、招生计划分配情况

我校各专业拟招生人数如下表。根据一志愿考生复试上线情况,以及调剂考生报名情况,各专业招生情况有可能有调整。

学院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习方式

拟招生人数

马克思主义学院

045102

学科教学(思政)

全日制

20

人文与传播学院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

全日制

20

数学学院

045104

学科教学(数学)

全日制

20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045106

学科教学(化学)

全日制

10

外国语学院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全日制

15

美术学院

045113

学科教学(美术)

全日制

5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045118

学前教育

全日制

10

五、工作实施

(一)复试比例

我校研究生复试采取差额复试形式,差额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0%。上线考生不足招生计划的,按实际上线人数安排复试。

(二)复试方式

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复试时须持《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复试。复试内容将通过面试形式进行考核。考生需要根据学校面试要求搭建符合远程面试要求的环境,提前做好复试所需设备的调试及其他复试准备工作,具体要求请关注我校官方网站信息,积极配合学校完成面试系统的测试。如考生不具备线上复试条件,需要复试前3天向学校提出申请,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处理。因考生个人原因不能按规定时间参加复试的,取消复试、录取资格。

(三)复试时间

我校一志愿考生复试时间拟定于2024年4月2日,调剂考生复试时间拟定于2024年4月9日-12日。具体复试日程安排,请考生及时关注我校官方网站(http://yjs.asnc.edu.cn/)公布的信息

(四)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综合能力面试和外语面试两部分内容。(满分200分)

1.专业综合能力面试

专业综合能力面试满分为150分,一是考核考生的教师基本素养(50分),二是考核考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50分),三是考核考生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50分)。考核主要内容参照我校2024年招生简章公布的复试科目参考书。

2.外语面试

外语面试满分为50分,考核考生对外语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的考生外语口语面试纳入专业面试中一并考查。

3.同等学力考生需要进行两门专业加试,加试科目为《鞍山师范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科目,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每科满分为100分,两门加试科目成绩均不得低于60分,否则不能进入复试环节。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总分。

4.各招生学院在面试中应组织思政工作人员、导师等相关人员对考生开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科学精神、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成绩核算办法

1.复试总分=专业综合能力面试成绩+外语面试成绩。

2.最终成绩=(初试总分÷5)×50%+(复试总分÷2)×50%。成绩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六、考生调剂

(一)调剂的基本条件

1.符合我校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详见《鞍山师范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初试成绩符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一区最低控制线要求的考生;

3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相近。各专业接收调剂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专业范围详见下表:

学院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习方式

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范围

马克思主义学院

045102

学科教学(思政)

全日制

0451教育,040101教育学原理,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人文与传播学院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

全日制

0451教育

数学学院

045104

学科教学(数学)

全日制

0451教育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045106

学科教学(化学)

全日制

0451教育

外国语学院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全日制

0451教育

美术学院

045113

学科教学(美术)

全日制

0451教育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045118

学前教育

全日制

0451教育,040105学前教育学,040109特殊教育学

4所有调剂考生均须通过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进行申请,考生通过我校审核后方可参加复试。我校将根据一志愿考生复试录取情况确定各专业拟接收调剂考生人数各专业具体拟接收调剂考生人数“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和我校官方网站公布为准,请考生及时关注相关信息。

(二)遴选规则

对申请我校同一专业、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调剂考生,在满足调剂要求的基础上,我校将按考生初试成绩择优遴选确定进入复试。

(三)拟接收调剂的专业

1.我校拟接收全日制考生调剂的专业有学前教育、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美术)七个专业

2.我校学前教育、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美术)六专业接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调剂考生。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的基本要求:总分≥255、政治≥35、外语≥35、专业课≥60,同时按招生专业计划数不低于150%确定复试名单。按“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录取的考生不再享受加分政策。

录取

(一)拟录取名单确定

1.所有拟录取考生必须参加复试,复试合格后方能录取。

2.我校将根据招生计划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考生按最终成绩排序依次录取;调剂考生单独排序,按最终成绩排序依次录取。

3.参加复试且合格,但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最终成绩排序,后期学校若有名额调整,将按排序依次录取(已通过“调剂服务系统”被其他学校“待录取”且未在我校规定时限解除的考生视为自愿放弃,不予录取)。

4.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拟录取名单将在我校研究生学院官网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二)不予录取的情况说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录取:

1资格审查不合格者;

2专业综合能力面试成绩不合格(90分以下)者;

3外语面试成绩不合格(30分以下)者;

4同等学力加试单科成绩不合格(60分以下)者;

5报考全日制非定向考生,不能调取档案者;

6经核查初试有违纪违法行为者;

7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

8信息造假等其他违纪舞弊者。

八、招生纪律监督

(一)实行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保证复试工作每个环节责任到人,对违反招生工作纪律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坚决纠正、严肃处理。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坚决抵制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复试录取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实行监督制度和巡视制度。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对全校的复试工作进行全面监督,选派专门人员通过现场或录像巡查、抽查等方式,加强复试过程监管。

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复试录取工作的相关信息。

考生如认为在招生复试录过程中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可向我校实名提出异议、申诉或举报。异议、申诉受理部门:鞍山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联系电话:0412-2960295,电子邮箱:asncyjszs@163.com投诉受理部门:鞍山师范学院纪检监察室,联系电话:0412-2962668,电子邮箱:assyjjjcs@163.com。我校在接到考生异议、申诉或举报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考生做出相关答复。

实行回避制度。凡有近亲属参加当年本单位考试或者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与报考者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等)可能影响复试工作公平公正的人员,应主动回避,不得参与此项工作。

九、其他相关说明

(一)我校在复试前将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学籍证明等报名材料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具体材料要求参见《考生须知》。

我校在新生报到后将对录取的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的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对弄虚作假者,无论何时,一经查实,即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

我校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我校招生实际情况,将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考生进行体检。

2024年度国家出台新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将做相应调整,以最新通知为准,请考生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相关通知。

十、咨询方式

考生应密切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和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发布的研究生招生相关通知公告,主动了解相关招考信息。我校将通过官方微信服务号“鞍师研究生”推送相关招考信息,建议考生予以关注。如有其他问题,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咨询:

(一)研究生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

电话:0412-2960295

(二)各招生二级学院考生咨询电话详见我校2024年招生简章相关附件。

 

鞍山师范学院

20243月26


成都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办法

调剂录取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满足考生多元志愿选择,保障考生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是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做好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20232号)和四川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要求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参加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包括初试总分、单科成绩)不低于《成都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标准。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

4.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   

二、接受调剂时间

各学院的调剂原则上均在该专业的一志愿考生复试结束后进行,届时在学校研究生处网站提前公布拟调剂专业的具体接受时间。

三、调剂程序

1.发布调剂公告。学校根据各专业生源情况确定接收调剂专业,在学校研究生处网站发布调剂公告,明确考生第一志愿专业范围、初试科目、初试成绩要求、开放申请时间等。

2.考生申请。拟调剂考生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https://yz.chsi.com.cn/yztj/)提交申请。

3.通知复试。我校每次开放调剂系统持续时间不低于12个小时,考生调剂志愿锁定时间为30小时以内。学校通过硕士研究生调剂服务系统给考生发放复试通知,锁定时间到达后,申请考生未收到通知,调剂志愿会自动解除,考生可继续填报其他志愿。

4.调剂复试。考生接到同意复试通知后,应及时在“调剂服务系统”点击“同意复试”。拟调剂考生回复确认我校的复试通知后即可参加学院组织的复试,调剂考生复试办法参照《成都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进行,具体由各招生学院按复试实施细则组织实施。

5.拟录取工作。调剂考生通过我校相关学院的复试考试后,学校通过“调剂服务系统”对拟录取调剂考生发送“待录取”通知。调剂考生应在接到学校的待录取通知后,及时选择“同意待录取”或“拒绝待录取”,考生选择其中任一项后原则上均不再做更改,录取结果以调剂系统确认为准。如调剂考生在我校发出待录取通知后,考生未在待录取通知规定时间内完成确认待录取状态,在学院电话联系后仍不完成确认待录取,视为考生自动放弃,一切后果考生自行负责。

四、复试办法

学校根据调剂考生的初试成绩情况,结合考生综合信息,择优遴选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调剂考生复试办法参照《成都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进行,具体由各招生学院按复试实施细则组织实施。

五、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8-84616702      

咨询邮箱:cdyz@cdu.edu.cn

研究生处网站: http://yjsc.cdu.edu.cn/ (相关通知、公告信息会在此网站公示,请考生及时查看)

六、其它

本办法如与教育部或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最新政策有出入及其它未尽事宜,以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政策为准。本办法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一、院简介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成立于1955年,作为国家最高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担负着确保国家量值统一和国际一致、保持国家最高测量能力、支撑国家发展质量提升、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等重要而光荣的使命。自成立以来,中国计量院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食品安全、三峡工程、航空航天、卫星导航、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等重要领域都离不开中国计量院的支撑。正如王岐山同志于2011年视察计量院时所说,中国计量院已经成为共和国的脊梁,是共和国的宝贝

中国计量院下设9个专业研究所,7个研究中心,保存并维护国家计量基准136项,计量标准436项,有证标准物质2373种。目前实现测量能力国际互认1877项,国际排名由“十一五”初期第八位升至一位。1980年以来,中国计量院共有8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省部级奖近400项。“十一五”以来中国计量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中国计量院拥有和平里和昌平两个院区,拥有一批具备隔震、恒温、恒湿、洁净、屏蔽等实验环境条件的高精密测量实验室。

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中国计量院为我国计量领域培养了大量研究生,毕业生中,大多数继续从事计量等相关科研工作,有些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包括李天初院士等一批顶尖科学家,为我国计量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计量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化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二、接收调剂的基本条件

1.2024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化学调剂分数线:总分288、单3科线41(满分=100分)、单科线62(满分>100分)。

2.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应与拟调剂专业相同或相近,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考生初试科目应为四门,其中统考科目应含有政治和英语一;拟调剂到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还应有数学一

3.调剂考生入学后与第一志愿考生享受相同的待遇:

(1)我院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免学费。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习基础课,后两年在我院进行论文研究。

(2)在学期间入住研究生公寓,免住宿费,提供每月不低于1500元的助学金,设有奖学金,还可享受助研费、就餐补助、公费医疗等各类待遇。

(3)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应聘留院工作。

(4)我院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策划各类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学术交流、文体娱乐等活动。

 

 

三、拟接收调剂专业招生计划

 

序号

研究方向

招收人数

导师

需求专业

招收专业

电子信箱

1

时频传递与溯源技术

1

贾正森

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jiazs@nim.ac.cn

2

原子干涉精密测量及应用

1

王少凯

物理类、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wangshk@nim.ac.cn

3

共焦显微计量技术

1

李加福

仪器类、光学工程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lijiafu@nim.ac.cn

4

光波长计量

1

王建波

光电类、应用物理类、仪器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wangjianbo@nim.ac.cn

5

辐射测温技术与计量

1

王景辉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能源动力工程、光学工程及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wangjh@nim.ac.cn

6

红外计量

1

郝小鹏

物理类、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haoxp@nim.ac.cn

7

精密温度测量及电路集成技术

2

孙建平

工程热物理、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及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sunjp@nim.ac.cn

8

容量密度计量

1

刘翔

仪器、光学及物理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liuxiang@nim.ac.cn

9

基于MEMS工艺的微悬臂梁制备和弹性系数标定技术研究

1

李正坤

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lzk@nim.ac.cn

10

力学测量技术与计量

1

白洋

测控技术及仪器

仪器科学与技术

baiyang@nim.ac.cn

11

宽带电流传感技术

1

李传生

仪器类、电气工程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lichsh@nim.ac.cn

12

片上阻抗计量

1

杨雁

仪器类、电气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yangyan@nim.ac.cn

13

无线电计量

1

崔孝海

仪器类、电子信息类、集成电路类、物理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cuixh@nim.ac.cn

14

芯片电磁兼容

1

李抵非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微波、天线、电磁兼容

仪器科学与技术

lidf@nim.ac.cn

15

集成电路材料高频电磁特性计量技术 

1

徐浩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xuhao@nim.ac.cn

16

光学计量

1

徐楠

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xunan@nim.ac.cn

17

测控技术

1

赵伟强

物理,光学工程 或仪器科学与技术等

仪器科学与技术

zhaowq@nim.ac.cn

18

光谱辐射度计量

1

王彦飞

光学、光学工程、物理类、仪器类、电子信息类等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wangyf@nim.ac.cn

19

中子计量

1

张辉

物理学、核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核电技术与控制工程、智能测控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zhanghui@nim.ac.cn

20

纳米计量与检测仪器

1

李伟

仪器类、电子信息类、物理类、自动化类等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liwei@nim.ac.cn

21

超导量子器件

1

王雪深

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wangxs@nim.ac.cn

22

量子电压信号合成及应用

1

屈继峰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

仪器科学与技术

qujf@nim.ac.cn

23

新材料计量

1

任玲玲

材料类、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xrenll@nim.ac.cn

24

芯片级量子计量

1

贾朔

仪器类、电子科学与技术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jiashuo@nim.ac.cn

25

液冷技术研究

1

沈庆飞

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工程、电气自动化

仪器科学与技术

shenqf@nim.ac.cn

26

智能医疗器械与医学计量

1

胡志雄

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医学技术及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huzhixiong@nim.ac.cn

27

气体光谱计量技术

1

郭瑞民

仪器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guorm@nim.ac.cn

28

计量数字化转型

1

刘子龙

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liuzl@nim.ac.cn

29

环境化学检测与计量

1

汤桦

分析化学、药学、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

化学

tanghua@nim.ac.cn

30

高纯材料计量

1

张见营

半导体材料及相关专业

化学

zhangjianying@nim.ac.cn

31

食品测量技术与计量

1

马康

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

化学

makang@nim.ac.cn

32

生物活性颗粒分析技术与测量装置研究

1

胡志上

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

化学

huz@nim.ac.cn

33

诊断标志物新型捕获传感器设计及应用

1

宋德伟

分析化学、药学、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

化学

songdw@nim.ac.cn

34

蛋白质测量技术与计量

1

米薇

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

化学

miwei@nim.ac.cn

35

细胞计量研究

1

龚晓云

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

化学

gxy@nim.ac.cn

36

蛋白质组与数字计量研究

1

赵洋

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药学、生物信息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

化学

zhaoy@nim.ac.cn

37

光学频率梳及其精密测量应用

1

孟飞

光学、光电子学、仪器类、电子信息、自动化类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mfei@nim.ac.cn

38

重力精密测量及仪器研制

1

要佳敏

精密仪器、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光机电控一体化技术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yaojm@nim.ac.cn

39

流量测量技术与计量

1

孟涛

测控技术、仪器仪表、控制工程、流体力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mengt@nim.ac.cn

40

水声计量测试技术

1

王 敏

声学、水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wangmin@nim.ac.cn

41

射频与微波传感器及空间散射特性精密测量

1

刘潇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电子类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liuxiao@nim.ac.cn

42

光伏计量及应用技术

1

张俊超

光学或半导体物理相关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zhangjc@nim.ac.cn

43

纳米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1

任同祥

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及相关专业

化学

rentx@nim.ac.cn

44

多肽分析

1

李明

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及相关专业

化学

liming@nim.ac.cn

45

微波量子精密测量

1

宋振飞

原子分子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songzf@nim.ac.cn

46

生物测量技术和计量

1

董莲华

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

化学

donglh@nim.ac.cn

注意:研究方向37至46在调剂系统中为不区分研究方向,请在调剂备注中填写具体研究方向名称。

 

 

 

四、调剂流程

1.有调剂意向的考生请先发送电子邮件与导师联系,并提交以下所有申请材料原件的扫描件,邮件标题请按如下格式:姓名+初试总分+本科院校+本科专业。

申请材料原件扫描件清单:

(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表》(附件1),内容包括:个人简况,报考的院校及专业,考试科目及分数(需提供本次考研成绩的截屏),本科毕业院校、专业及时间,本科期间的主要课程及考试成绩,个人的联系方式等;

(2)准考证和身份证,往届生还需提供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学籍学历校验证明;

(3)本科毕业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考生大学本科课程成绩单、反映考生英语水平的成绩证明或证书;

(4)考生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科研成果及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证明;

(5)考生的各类获奖证书及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2.研招网调剂系统于3月底左右开通后,登陆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凭本人账号和密码进入调剂系统,报名调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3.我院发送复试通知后,考生应尽快登陆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确认同意到我院参加复试。

4.复试合格后,考生须在研招网调剂体统进行确认录取。复试相关流程与要求请参照《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考生须知》。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  周老师

联系电话:010-64524284   010-64524286

E-mail:yanzhao@nim.ac.cn

官网:www.nim.ac.cn

 附件:1.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申请表(可在官方网站下载)

        2. 导师简介

 

 


 


  附件1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申请表


拟调剂的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姓名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近期一寸免冠照片

性别


政治面貌


民族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联系电话


邮箱


第一志愿报考院校


第一志愿报考专业

(学科代码)


考试科目

政治

英语一



总分

成绩






本科就读学校、院系


入学时间


本科学习专业


毕业时间


计算机等级及成绩


英语等级及成绩

(四级或六级)


个人简历


本科期间的主要课程及考试成绩


科研、论文、获奖

等情况

(可附证明材料)


 

本人保证,以上所填内容(包括本人所提供的所有申请材料)均为本人真实情况,如有不符本人承担一切责任。

 

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2 

导师简介


研究方向1:时频传递与溯源技术。

研究生参与时频传递链路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卫星传递链路和光线时频传递链路,主要研究高精度时间频率异地复现装置及高精度时标驾驭技术,建立时频计量一体化网络平台,实现从基准到终端的扁平化量值传递。  

课题简介:NQI专项《面向 NQI 数字化的时间戳及时间网络校准技术》(经费:280万元,计划时间:2021.12-2025.05)和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精准时频传递与计量一体化网络体系》(经费:1925万元,计划时间:2021.12-2024.11课题。课题主要聚焦基于光纤链路和北斗链路的时间频率溯源与计量问题,研究研究时间频率扁平化量传体系、突破高准确度时间频率基准及时间频率传递与计量一体化关键技术难题。建设基于北斗的时间频率实时比对服务平台和时间频率精密传递比对数据后处理平台。

导师简介:贾正森,男,37岁,副研究员,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时间频率传递技术与计量标准装置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项目课题、院基本业务费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研制多套计量基准装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加国际比对/校准2项,组织和参与起草标准2项,曾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电力电工学会二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2:原子干涉精密测量及应用。

研究生参与原子干涉重力基准研究,主要研究影响原子重力仪短期灵敏度、长期稳定度以及测量准确度的各种物理机制与物理因素,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达到对这些技术指标进一步提升的目的。

课题简介: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课题《原子干涉重力基准装置的研制和评估》(经费:2615.8万元,计划时间:2021.10-2026.10)。课题主要针对目前针对限制原子重力仪准确度进一步提升的瓶颈,研究原子的深度冷却方法在原子重力仪中的应用,改善波前相位畸变对重力测量的误差评估,使的重力测量的准确度从E-9进入E-10量级。

导师简介:王少凯,男,46岁,研究员,物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原子干涉精密测量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质检总局公益项目课题、市场监管总局能力提升专项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曾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3:共焦显微计量技术。


研究生参与基于白光共焦显微的微结构尺寸测量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高精度共焦传感器的量程扩展技术和表面光谱响应信号解码技术,建立微米尺度复杂轮廓、厚度参数的非接触校准方法。


课题简况: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空间拼接色散的复杂微结构共焦测量方法研究》(经费:30万元,计划时间:2023.01-2025.12)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精度线光谱共焦传感器研制》(经费:104万元,计划时间:2022.12-2025.11课题。课题主要研究光谱共焦显微测量及其计量校准方法,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自支撑厚度校准装置的搭建,满足半导体行业12英寸晶圆多几何参数、新能源电池极片厚度等领域的精准计量校准需求。


导师简介:李加福,男,35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微米尺度微结构测量方法与计量标准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局能力提升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研制多种亚微米几何特征参量标准样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导/参加国际国内比对2项,组织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2项。



 

研究方向4:集成电路中超精密干涉光源研制。

研究生参与集成电路中超精密干涉光源研制。主要研究高稳定激光稳频技术,光波长测量现场精密测量与分析技术,光波长量子基准的集成技术,建立新一代集成电路干涉光源的校准溯源方法。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激光波长量子基准研究》(经费:230万元,计划时间:2021.12-2024.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自溯源型光栅干涉仪的激光干涉仪校准技术研究》子任务(经费:18万元,计划时间:2021.01-2024.12)和2023年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2023年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仪》(经费:200万元,计划时间:2023.10-2026.9)。主要开展高稳定激光光源研制,为集成电路超精密干涉测量与精密定位提供关键光源,开展光波长集成电路装备现场校准与溯源技术研究,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集成电路等领域光波长的计量校准需求,实现集成电路中精密干涉测量的国内溯源。

导师简介:王建波,男,37岁,副研究员,理学博士,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主要从事稳频激光波长基标准以及光波长精密测量领域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研制的基标准装置获得省部级奖励1次,成功申报国际校准与测量能力(CMC)4项。

研究方向5:辐射测温技术与计量。

研究生参与吸收光谱测量与多参数反演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基于双光梳的燃烧场吸收光谱测量技术,建立于双光梳快速燃烧场吸收光谱测量,开展在航空航天发动机喷焰温诊断中的应用。  

课题简况: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领域《吸收光谱测量与多参数反演》(经费:147万元,计划时间:2023.02-2025.12)和院基本科研业务费所自筹《基于瑞利散射的火焰温度标准装置研制与评价》(经费:44万元,计划时间:2023.04-2024.12),课题主要研究搭建微基于双光梳的火焰温度计量装置和建立火焰的温度测量方法,研究成果满足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喷焰温度快速精准测量需求。

导师简介:王景辉,男,46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辐射测温技术与计量基标准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市场监管总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市场监管总局技术保障专项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5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组织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3项。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6:集成电路晶元红外辐射特性计量校准技术。

研究生参与集成电路晶元红外辐射特性计量校准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晶元硅片温场均匀性分布高精度测量和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课题简况:NQI专项《光学遥感探测和红外隐身关键参量计量技术研究光学遥感探测和红外隐身关键参量计量技术研究光学遥感探测和红外隐身关键参量计量技术研究》(经费:1707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6.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超黑碳纳米复合涂层制备方法及红外发射性能受宇宙射线辐照影响的机理研究》(经费:76.8万元,计划时间:2020.1-2024.12课题。项目主要是围绕红外遥感地面计量标准装置和空间红外辐射基准源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导师简介:郝小鹏,男,43岁,研究员,理学博士,总局领军人才,首席计量师。主要从事红外遥感定标与计量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近五年发表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参加国际比对1项,曾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总局科技兴检奖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7:精密温度测量及电路集成技术。

研究生参与温标计量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测温电路在光刻精密测温领域及海洋领域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温标固定点赋值技术、温度传感器性能控制及评测技术、温标传递技术,在线及原位温度量值自验证或者自校准技术,   高精密温度测量电路集成技术。

课题简况:NQI专项《海洋新温标及光辐射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经费:307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5.09),引力波专项项目《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及在轨量值标校技术》(经费:175万元,计划时间:2022.11-2027.10)院重点领域课题《面向集成电路领域晶圆测温量值溯源技术研究》(经费:2255万元,计划时间:2023.01-2025.12)。课题以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为对象,开展关键工艺及量值溯源技术,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及电路集成技术,服务于集成电路、海洋及航天等领域。

导师简介:孙建平,男,44 岁,研究员,工程热物理学博士,主要温度计量及在海洋集成电路领域应用。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863 计划项目课题、质检总局量传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保存维护接触测温国家温度基准;负责主导及参与CCT-K7、CCT-K9、APMP.T-K9、 CCT-K3.2等国际关键比对多项;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主要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1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

研究方向8:密度标准物质及谐振式液体密度计研制

研究生参与密度标准浮子及谐振式密度传感器研制,主要开展密度标准物质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支撑结构设计,谐振管式密度计的数学模型、性能指标、尺寸优化、结构设计等研究,为研发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的密度标准物质及谐振管式密度计提供理论指导。

课题简况:院基本业务费重点领域项目《面向低维轻量化材料原位测量的密度梯度场关键技术研究》(经费:108万元,计划时间:2023.03-2025.12。课题主要研究面向碳纤维为代表的一维、二维轻量化材料密度的精确原位测量,解决密度梯度场相关计量测试装置、技术方法及量传关键问题。后续计划针对管网油品切割和交接使用的在线密度计现场校准系统申请相应科研课题进行研究。

导师简介:刘翔,男,35岁,副研究员,机械工程博士,主要从事密度测量方法研究与标准物质研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1篇,二区论文3篇。研制国家一级、二级液体密度标准物质10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组织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3项,曾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9:基于MEMS工艺的微悬臂梁制备和弹性系数标定技术研究

研究生主要研究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工艺制备悬臂梁探针并进行优化的相关技术,并研究对微悬臂梁探针的弹性系数等特征参数进行测试的关键技术。微机电系统是在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融合了光刻、腐蚀和精密机械加工等技术制作的高科技电子机械器件,可用于微悬臂梁的制备。在微悬臂梁的特征参数测试技术方面,包括测试电路和多层陶瓷板的制备等。多层陶瓷板的底面设置有MEMS探针,MEMS探针电连接于测试电路板,测试电路板与测试机相连,进而组成一套测试系统。在基础上可开展微悬臂梁弹性系数标定技术及应用研究。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千克新定义复现的力值测量方法研究》,750万元,计划时间:2022.01-2025.06。此课题主要针对千克新定义复现中的力值及基于质量单位千克的新定义进行研究,可用于支付研究生的劳务费。研究经费拟通过正在申报的2024年度院基本业务费重点领域项目《惯性微天平法测量细胞质量及在细胞活性表征中的应用》中给予支持(申报经费:300万元,计划时间:2024.01-2026.12)。该项目拟开展基于MEMS工艺的微悬臂梁制备和弹性系数标定技术研究。

导师简介:李正坤,男,46岁,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和能量天平法复现千克相关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加国际比对2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各一项。

研究方向10:力学测量技术和计量。

研究生参与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后的质量/力值测量方法研究,主要研究质量/力值计量中的高精密几何量表征技术,建立直接溯源至普朗克常数的质量/力值测量方法,及其在质量及相关量计量体系中的应用。  

课题简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能量天平质量量子基准中相对位移测量关键技术研究》(经费:58万元,计划时间:2022.01-2025.12)和NQI专项课题《千克新定义复现中的力值测量方法研究》(经费:750万元,计划时间:2022.01-2025.06)。课题主要研究千克新定义复现中的几何量测量方法,及其在精密质量/力值计量中的应用。

导师简介:白洋,男,35岁,副研究员,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主要从事千克新定义复现及微小力值计量方法研究。主持包括国家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NQI)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等,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资助,曾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人才科技奖”等。受邀担任测量与仪器仪表领域SCI期刊IEEE TIM编委(AE),并获2022年度IEEE优秀编委奖。

研究方向11:宽带电流传感及校准技术。

面向光伏、电动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电磁兼容等领域宽带电流测量需求,研究高精度宽带电流传感及校准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电磁建模及仿真、硬件检测电路设计、面向应用场景的软件开发、校准系统设计开发。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电力碳排放监测计量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经费:188万,计划时间:2022.10   ~ 2026.04)。项目涉及电磁建模与仿真,基于FPGA/嵌入式处理器的模数混合电路设计,Pathon、LabView软件开发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精度宽带电流传感器的研制、宽带电流传感器校准技术研究及系统建立、基于高精度宽带电流传感器的应用测试系统软硬件开发。

导师简介:李传生,男,39岁,工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光纤电流传感、宽带大电流及冲击高电压计量研究工作。近5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技术人员,主持或参加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NQI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技术保障专项。第1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编写国家计量校准规范3项。担任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学术期刊审稿人及《计量学报》青年编委。截至目前,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已毕业5名,其中优秀毕业论文1名)。

研究方向12:集成电路片上阻抗计量校准技术。

参与集成电路片上阻抗计量校准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片上阻抗参数的在线校准技术,微小电容精密检测、开发分析评定算法及软件,建立集成电路片上阻抗校准溯源方法。  

课题简况:“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课题“片上电容标准研制及计量技术研究”(经费:448万,计划时间:2022.10-2025.11)。项目涉及硬件及嵌入式系统开发、电磁场仿真以及FPGA、LabVIEW软件开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集成电路片上阻抗参数计量和交流比率计量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集成电路等领域片上阻抗参数的计量校准需求,建立集成电路片上阻抗参数国内溯源体系。

导师简介:杨雁,男,44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精密电磁计量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等十余项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现任电磁所交流阻抗及比率室主任、亚太计量合作组织TCEM委员、全国光伏计量器具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一级考评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IEEE IM、Measurement等国内外杂志评审专家,近年来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生10余名(已毕业9名)。曾获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13:微波集成电路设计、芯片传感器及测量技术

研究芯片传感器技术原理及工艺方法,片上微波功率测量技术及定标溯源技术,主要内容为微波宽带功率吸收和热电传感结构,仿真和设计微波功率量热传感芯片及配套电路测控系统,研究片上功率定可溯源测量方法。

课题简况: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片上功率溯源技术研究》(经费:377万,计划时间:2022.11~2025.10)。课题主要开展微波功率计量芯片的研制和片上微波功率计量方法研究,实现片上微波功率参数的溯源。

导师简介:崔孝海,男,1973年3月生,工学博士,主要微波毫米波功率参数的传感器、测量及计量技术研究。2007年和2017年两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工作。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国际计量局(BIPM)电磁咨询委员会(CCEM)委员,亚太计量组织(APMP)电磁技术委员会(TCEM)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通信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子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完成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支撑计划课题1项,总局科技项目多项。主持及参加包括国际计量局(BIPM)关键比对的国际比对4项,建成BIPM认可的国家无线电功率测量校准能力(CMC)4项。主持完成系列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累计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外文合作专著2部。

研究方向14:芯片电磁兼容技术计量溯源方法研究

参与研究芯片表面近场电磁场强度计量校准研究,针对NV色心量子驱动天线的研发,开发设计芯片近场测量的自动化系统及软件,参与建立芯片近场电磁场强度的溯源方法。

课题简况:NQI专项《芯片辐射和电磁敏感性的评估方法及装置》(经费:466万元,计划时间:2022.11-2025.11)。课题主要研究芯片微波近场量子化测量技术和芯片抗扰度测量技术研究,研制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传感器的宽视场快速磁场成像装置;研制芯片瞬态脉冲电磁敏感度测量装置;针对各装置开展性能验证和不确定度评定。

导师简介:李抵非,男,37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从事无线电计量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磁兼容场地评测、场强计量、芯片电磁兼容测量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专项课题,参与建立了多项无线电关键参数标准测量装置,起草了相关校准规范。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研究方向15:集成电路材料高频电磁特性计量技术

研究生参与射频集成电路晶圆材料高频介电参数、散射参数等关键电磁参数计量溯源研究,主要研究毫米波太赫兹频段芯片基材的介电特性原位测量技术,建立第三代半导体等新一代集成电路基材高频参数的溯源能力。

课题简况:NQI专项课题《射频微机电系统材料介电特性宽带计量技术研究》(经费:340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5.10)和NQI专项课题子任务《毫米波材料与FMCW信号全波形计量研究》(经费:120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5.10)。课题目标为建立射频MEMS基材、集成电路晶圆以及高频PCB覆铜板材料等在毫米波频段介电特性的测量能力并实现芯片晶圆高频介电特性的原位测量。

导师简介:徐浩,男,33岁,副研究员,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材料电磁参数计量技术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10余篇,新增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6项,参加完成国际比对1项,牵头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3项。

研究方向16:光学计量。

研究生参与集成电路光电特性参数计量校准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光光、光电、电光功能芯片/元器件的耦合特性与光电传输特性校准技术,建立硅光等集成电路芯片光电特性校准溯源方法。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载荷环境模拟测试与量值溯源技术》(经费:450万元,计划时间:2022.12-2026.12)和院基本业务费项目《目标物红外特性及光电子芯片特性参数测量研究》(经费:35万元,计划时间:2023.4-2025.4)。课题主要开展CMOS/CCD及硅光等光电芯片/组件的光电特性参数校准溯源方法研究与标准器组研制,研究成果满足我国先进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光电特性参数的计量校准需求,实现片上光电特性参数量值的溯源。

导师简介:徐楠,男,41岁,副研究员,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光探测器与光电子计量校准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质检公益行业专项等十余项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主导/参加国际比对3项,牵头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10余项,曾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4项省部级与社会力量奖励。

研究方向17:测控技术。

研究生参与坎德拉(发光强度单位,七个基本单位之一)量子化复现计量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复现过程中用于光源测量的光谱仪矩阵模型及定标技术,建立光源相对光谱精准测量装置。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载荷环境模拟测试和量值溯源评价技术》课题(经费450万元,计划时间:2023.01-2026.12元),该课题研究光功率溯源与光谱辐射亮度溯源技术。

NQI专项《坎德拉量子化复现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经费:620万元,计划时间:2023.12-2026.11),该课题研究基于量子探测器的坎德拉量子化复现装置和建立溯源至光子数的坎德拉量值计量方法。

导师简介:赵伟强,男,42岁,副研究员,物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光度量值计量标准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质检总局技改专项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加国际比对4项,组织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8项,曾获得中国照明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18:光谱辐射度计量。

研究生参与集成电路相关的紫外辐射度计量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紫外辐射度校准技术与紫外辐射度高精度溯源方法。

课题简况:院基本业务费项目《外场光谱辐射仪器原位定标关键技术研究》(经费:138.4万元,计划时间:2022.03-2024.12)。课题提出外场原位交叉定标新方法,通过全波段相对定标与单波长离散式绝对定标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外场光谱辐射原位定标准确性。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集成电路等领域光谱辐射度校准需求,实现集成电路光谱辐射度原位定标。

导师简介:王彦飞,男,38岁,副研究员,物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紫外辐射度、光谱辐射度计量技术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Metrologia、Optics Express等高水平论文多篇。负责起草国家校准规范3项。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两项。

研究方向19:中子计量。

研究生参与单能中子注量率基准建立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反冲质子探测器蒙卡模拟技术和脉冲测量技术,建立基于反冲质子方法的单能中子注量绝对测量方法及装置。

课题简况:所自筹基本业务费《含氢正比计数器绝对测量装置》(经费:57万元,计划时间:2022.9-2024.12)和院基本业务费项目《电子束FLASH放疗量值复现关键技术及量传方法研究》(经费:210万元,计划时间:2023.2-2025.12)。课题主要研究单能中子注量率绝对测量方法,研制单能中子注量率基准装置,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20MeV以下单能中子注量率基准组的建立,填补国家中子计量体系的空白。

导师简介:张辉,男,53岁,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子计量及传递方法研究。主持/参与包括NQI项目课题、质检公益项目、质检总局能力建设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中子计量基标准的改造和重建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加国际比对5项,组织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11项,曾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20:微纳结构计量与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生参与面向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控制的微纳测量技术与装置研究,主要基于光与微纳结构相互作用新原理,开展光学、电镜等多种方法融合的纳米结构检测新方法和新仪器研究。

课题简况: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专项课题《片上纳米薄膜厚度计量技术研究及装置研制》(经费:364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5.11)。课题面向国内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中纳米薄膜厚度等计量领域的迫切需求,发展纳米薄膜厚度的快速无损椭偏测试技术与关键参数的精确校准与量值溯源技术,研制计量装置并开展集成电路计量应用方法研究。

导师简介:李伟,男,41岁,副研究员,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微纳米计量标准与集成电路关键特征计量校准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课题的研究。建立国家标准装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牵头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3项,曾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二等奖等省部级与社会力量奖励。

研究方向21:超导量子器件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生参与超导量子器件设计、制备和测试封装技术研究,主要研究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件、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和超导量子计算低温电子学,服务量子计量基标准、量子精密测量和超导量子计算及相关前沿研究。  

课题简况:国家质量专项课题《光学和 X 射线计量用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件研制》(经费:680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5.09)。课题主要开展光学和 X 射线计量用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件、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制备和测试技术研究,研究成果支撑坎德拉单位量子化研究和单能X射线量子计量基准。科技创新2030课题《超导量子计算专用低温电子学系统研制》(经费8809.37万元,2021.11-2026.11),课题主要开展超导量子计算用低温控制电子学器件研制,研究成果支撑大规模超导量子比特器件的控制和读取。

导师简介:王雪深,男,39岁,副研究员,理学博士,主要从事计量用量子器件和传感器件。主持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与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研究方向22:量子电压射频信号合成技术

研究生参与搭建用于射频信号合成的脉冲驱动型量子信号源,开展基于磁通量子调制的射频信号合成技术研究。研究感应误差、传输线响应、量化噪声等因素对合成信号的影响,并探索其在集成电路性能评估方面的应用。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量子电压任意波形的直流电能原级计量装置研制》(经费:760万元,计划时间:2022.01-2025.06)。课题主要研究脉冲驱动型交流量子电压信号合成技术及其在电能计量方面的应用,研制直流电能原级计量装置,提出计及动态特征的直流电能溯源方法,为直流电能计量领域提供现场零链条溯源解决方案。

导师简介:屈继峰,男,44岁,研究员,理学博士。近年来主要从事芯片级量子计量标准和精密电磁测量相关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课题等。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23:集成电路关键特性量计量校准技术。

研究生参与集成电路关键测量设备评价及标准物质研制。主要研究光谱椭偏仪从亚纳米到微米量程的性能评价技术;研究微米尺度聚合物封装膜膜厚标准物质及新一代半导体电阻率标准物质的定值技术,建立集成电路封装关键尺寸和新一代半导体电阻率的校准溯源方法。

课题简况:国家质量基础重点专项项目课题《电热领域石墨烯材料共性参数溯源技术研究》及《电热领域石墨烯材料电性能参数溯源技术研究》(经费:613万元,时间:2022.10-2025.9)。课题主要开展石墨烯及薄膜从亚纳米到微米量程的尺寸、晶体结构及电性能的测量技术、溯源方法、设备性能评价技术的研究及系列标准样品/物质研制,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集成电路及新材料等领域关键特征量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的溯源及量值传递需求,实现集成电路及新材料等领域关键特征参数量值的国内溯源。

导师简介:任玲玲,女,53岁,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新材料与集成电路等关键参数计量与标准化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国家质量基础专项等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国际APMP/TCMM、VAMAS、ISO/TC229、IEC/TC113及国内MTC29、SAC/TC279、CSTM/FC00等计量、标准化组织任职。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2本,研制新材料与集成电路领域标准物质30余种,立项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0余项,团体标准20余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主导/参加国际比对10项,主导国家比对1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

研究方向24:集成化芯片级量子计量传感器研制。

研究生参与芯片级光频计量系统中光电集成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与MEMS气室集成的无磁加热控温电路,硅光探测器电信号测量、集成电路伺服控制和频率锁定等相关技术,开发测量和数据处理软件,实现芯片级光频计量系统原理样机研制。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芯片尺度光学频率参考关键器件研制》(经费:590万元,计划时间:2022.11-2025.10)和院基本业务费课题《激光片上稳频系统研究》(经费:126.4万元,计划时间:2022.01-2024.12)。课题主要开展光电集成化MEMS碱金属原子气室研制及其在芯片级光频参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高性能量子传感集成化芯片需求,推动新一代光频量子芯片发展。

导师简介:贾朔,男,38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芯片级量子计量传感器和光电集成化研究。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市场总局重点课题等3项项目/课题研究工作,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市场总局重点课题、国防创新专项等4项项目/课题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研究方向25:数据中心液冷技术和计量。

研究生参与数据中心液冷技术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数据中心液冷能效计量,以及数据中心液冷热工参数及冷却液对数据中心可靠性、能效的影响。  

课题简况:院基本业务费项目《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节能运行及能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经费:85万元,计划时间:2023.02-2025.12课题。课题主要研究数据中心设备级、系统级和项目级的节能运行策略,并建立与数据中心能效的耦合关系。

院基本业务费项目《数据中心液冷系统能效计量能力的完善》(经费:89.9万元,计划时间:2023.02-2025.12课题。课题主要搭建液冷系统能效计量测试平台,进行液冷系统能效计量和液冷系统能效相关性研究。。

导师简介:沈庆飞,男,45岁,高级工程师,物理学硕士,一级注册计量师,主要从事数据中心相关的测量方法与计量标准研究。从业期间开展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检测认证工作。在数据中心领域,构建了我国数据中心计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一体化服务体系。参与的数据中心检测认证项目超过300个,涵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认证、节能认证、绿色数据中心认证、能源计量审查、运行维护认证等。主持或参与起草数据中心认证技术规范6项,包括数据中心节能认证技术规范和数据中心能源计量审查规范。参与数十家数据中心认证评审工作,包括数据中心能源计量审查、节能认证、数据中心PUE计算。绿色数据中心等级评价、数据中心节能改造等项目。

研究方向26:智能医疗器械与医学计量。

研究智能医疗器械的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开展数字化校准技术研究,探索研究数字模体及相关计量技术。

课题简况: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专项《医用光学诊疗器械仿生模体研制与标准化技术研究》(经费:2000万元,计划时间:2021.12-2014.12)。项目主要研究医用光学领域诊疗设备的关键参数标准化检测技术,研制相关的仿生模体,研究数字模体及校准方法,探索监管科学新技术。

导师简介:胡志雄,男,40岁,副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博士,主要从事智能医疗器械与医学计量技术研究。目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际眼科光学和仪器分技术委员会ISO/TC172/SC7 委员和指定专家、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2项,制定国家计量技术法规6项,完成计量建标2项。迄今已发表SCI/EI检索学术文章3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培养指导过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

研究方向27:气体光谱计量技术。

研究生参与基于光谱技术的气体计量技术研究,主要进行小型光谱装置的研制工作,包括激光电源模块、光电探测模块的电路设计、PCB仿真与电路板加工,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加工,并开发谱线拟合算法及软件。研究目标是建立基于光谱技术的气体量值溯源方法。  

课题简况: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粮食霉变监控CO2和CO 高精密痕量传感器研制》(经费:125万元,计划时间:2023.09-2026.08),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任务《1560nm激光光纤放大倍频技术研究》(经费:187.5万元,计划时间:2023.09-2026.08)和院基本业务费项目《CO2吸收线强常数测量》(经费:48.5万元,计划时间:2021.10-2024.12)。课题主要气体光谱谱线的精密测量研究,以及小型化光腔衰荡光谱装置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应用集成电路相关技术,实现控制电源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光电探测模块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导师简介:郭瑞民,男,47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开展高精密分子光谱、气体分析与气体计量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光谱法的气体成份测量基准方法研究》、国家质检总局量值传递与质量安全项目《光谱法测量气体成份量能力建设》、国家科技基础平台课题《气体分子光谱数据库研究》等多个项目,主持或参加其他项目10 余个。在Appl. Phys. Lett., Opt. Express,JQSRT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 余篇,引用近500 次。授权发明专利4项,在高精密分子光谱方面,研制了国际先进的光腔衰荡光谱装置,参加国际计量局组织的CO 光谱参数国际比对。采用自行研制的光谱装置,实现CO2、CO 分子参数的精密测量,并建立了国内首个高精密气体分子光谱数据库。

研究方向28:计量数字化转型

研究生参与建立计量数字化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基于数据可信的质量信任关键技术及标准参考数据,建立基于标准参考数据的数字化计量体系,实现数字化可信检测系统在远程校准中的应用。  

课题简况:NQI专项《质量检测可信系统试点应用》(经费:380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5.9)和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面向红外辐射计量数字化的标准参考数据研究》(经费:15万元,计划时间:2023.6-2025.5。课题主要研究基于数据可信的质量检测可信系统在计量检测领域等4个领域的应用,解决远程校准和质量监督数字化转型的落地问题;研究红外辐射物理领域的标准参考数据,建立面向红外物理领域的数据计量体系,满足计量数字化转型和市场监管方式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导师简介:刘子龙,男,43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计量数字化转型和光学计量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研制国家基准1项,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1项,参加国际比对2项,主持国内比对1项,组织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10余项,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29:环境化学检测与计量

研究生参与环境新污染物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的纯度定值技术和复杂环境基体中痕量\超痕量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

课题简况:NQI专项《饮用水全流程新污染物计量技术研发与标准物质研制》(经费:280万元,计划时间:2022年10月-2026年3月)。课题主要研究饮用水检测急需新污染物类标准物质,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饮用水和水体中新污染物检测的溯源性需求。

导师简介:汤桦,女,46岁,副研究员,分析化学硕士,主要以有机质谱为分析手段,从事环境分析等领域的基体标准物质研制、复杂基体中痕量物质高准确度检测方法的研究、组织和参加相关国际比对和能力验证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或参加了科技部、质检总局和计量院的多项科研任务。曾经组织和参加国际计量委员会(CCQM)、太平洋地区计量合作组织(APMP)的10余项国际及区域比对和能力验证工作;研制国家有证标准物质 49种;在国际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公布118项CMC校准与测量能力;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市场监管科研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

研究方向30:金属纯度基准计量溯源技术。

研究生参与金属纯度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辉光放电质谱(GDMS)测量方法中计量溯源关键要素,探索电流、电压、气流、真空度等参数与测量结果的定量关系及对不确定度的影响,建立校准数学模型,实现辉光放电质谱的无标样准确测量。

课题简况: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GDMS分析高温合金和高纯金属材料中杂质元素新方法与应用研究》课题。课题主要针对自主研制的高分辨辉光放电质谱仪(GDMS),开展高纯金属的杂质计量方法研究,系统研究GDMS分析技术的辉光放电规律、基体效应、相对灵敏度因子的影响因素等,构建定量分析模型,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高纯物质纯度计量高准确度测量的需求,将为建立金属纯度的计量基准提供技术支持。

导师简介:张见营,男,33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纯物质纯度测量方法与计量基标准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主持研制金/碲化镉溶液中痕量杂质成分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8种,参与研制高纯铜等高纯金属国家一级标准物质6种,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加国际比对1项,参与起草计量技术规范1项。

研究方向31:食品测量技术和计量。

研究生参与食品添加剂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食品添加剂纯度分析技术和基体中添加剂分析技术,建立新型食品添加剂精准测量方法及其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课题简况: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中项目《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课题(经费:400万元,计划时间:2023.10-2027.09)。课题主要研究添加剂的计量溯源体系和建立新型添加剂计量技术,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农产品监管等领域的添加剂测量需求。

导师简介:马康,男,50岁,研究员,应用化学博士,研究方向是食品安全计量与现场快检/仪器校准溯源技术研究。

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NQI项目“食品、环境现场仪器与方法的计量溯源技术研究”1项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获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1);新研制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5种,10项校准测量能力(CMCs)获得国际等效互认。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制订国家计量技术规范4项。担任国际计量联合会的食品与营养工作委员会(IMEKO-TC23)委员;全国在线理化分析仪器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MTC17/SC1).

研究方向32:抗体药物分析技术与测量装置研究。

研究生参与生物活性颗粒非破坏性分析装置的搭建及相关标准物质研制,包括对单抗药物大小异构体和工艺相关杂质研发新装置和新方法、新标物,以实现对目标物的快速精准测量与实时监测。

课题简况:1、“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典型新兴功能性物质宿主细胞蛋白和聚集体杂质直接计量技术研究”课题,2021年12月至2025年05月,总经费520万元。

2、院基本业务费重点领域项目课题“一种亚微米至微米级药物聚集体杂质单颗粒表征新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经费70万元。

导师简介:胡志上,男,43岁,副研究员,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博士。主要从事蛋白类药物表征方法与计量标准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完成科技部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曾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33:诊断标志物新型捕获传感器设计及应用。

研究生参与复杂基体中诊断标志物捕获新技术研究,主要采用新型传感器、纳米磁珠等新材料设计并捕获目标物,利用色谱、质谱、氢氘交换质谱等分析技术,建立表征和高准确度定量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标志物标准物质的研制中。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肝癌等蛋白类肿瘤诊断标志物表征关键技术与高端标准物质研究》(经费:955万元,计划时间:2022.11-2026.10)。课题主要以癌症等重大疾病蛋白类临床诊断标志物标准化研究为方向,基于高准确度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技术,研发设计新型新型捕获传感器,实现复杂基质中目标物的快速检测,研制蛋白类大分子的诊断标志物高端标准物质,用于临床检验结果的校准和溯源。

导师简介:宋德伟,男,46岁,研究员,工学博士。长期从事检验医学溯源与标准化工作,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重大专项(NQI)、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等多项奖励。完成国际比对6项,制定国家标准6项,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8项,研制重大疾病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7项、二级标准物质8项。第1发明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编论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

研究方向34:蛋白质测量技术和计量

研究生参与蛋白质计量技术研究,开展蛋白质精确定量方法,抗体蛋白结构、含量、活性表征计量技术研究,研究建立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关键技术和标准。

课题简况:NQI专项《特征生物分子多维量值溯源技术与模型研究》(经费:200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6.09)和NQI专项《蛋白类生物制品活性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经费:95万元,计划时间:2021.12-2025.11)。

课题主要开展抗体蛋白结构、含量、活性等多维表征关键技术和模型研究, 建立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将服务于我国抗体类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支撑抗体类产品质量分析的一致化与质量控制流程的规范化。

导师简介:米薇,女,44岁,副研究员,药物分析博士,主要从事蛋白质测量技术与计量标准研究。主持和参与“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市场监管总局技术保障专项、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多个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SCI 论文20余篇,研制标准物质20余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导抗体国际比对1项,组织和参与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0项。新冠疫情中研制的新冠单克隆抗体系列标准物质,为免疫诊断试剂的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广泛。曾获得分析测试协会二等奖、原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35:基于代谢组学的单细胞活性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生参与开展单细胞代谢物质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单细胞高通量前处理和离子化技术,建立单细胞代谢物高灵敏度快速测量方法,研究细胞活性与代谢物组成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代谢组学的细胞活性计量方法,探索开展相关应用研究。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仪器设备研发专项课题《单细胞质谱装置研制与系统集成》(经费:2286.9万元,计划时间:2022.112026.10)课题主要研究搭建单细胞质谱分析装置,包括高通量自动化单细胞样品前处理装置、高效离子化装置和高灵敏质谱装置,通过系统系统集成与优化,实现单细胞全极性化合物的快速高灵敏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典型应用研究。

导师简介:龚晓云,男,35岁,副研究员,分析化学博士,主要从事质谱离子源与单细胞计量应用研究。入选第五届中国科协青托工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2020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15);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包括分析领域顶刊Analytical Chemistry封面文章2篇,RCM封面文章1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负责国自然青基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总局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多项。

研究方向36:蛋白质组与数字计量研究。

1.蛋白质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用于肿瘤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2.数字病理人工智能识别模型开发,用于临床快速诊断与应用;3.数字计量体系研究,满足生物数字计量转型发现需求;4.诊断标志物靶向检测技术与应用模型开发,实现质谱技术向临床医疗转化应用。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专项项目《特征生物分子多维数字化表征量值溯源与计量标准研究》(经费:2430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6.9)和子课题《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标准参考数据库建设》(经费:100万,计划时间:2022.10-2025.9)。项目主要研究蛋白质组、糖基化修饰组等多组学计量关键技术和数学模型,及其在脑转移癌、肝细胞癌等重大疾病精准医疗中的应用,成果将满足生物计量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为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计量支撑。

导师简介:赵洋,男,38岁,副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博士,主要从事蛋白质组、肿瘤生物学、数字计量科学与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研究。2019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进入计量院工作,在Nature, Cell,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实现成果转化项目5项(经费超100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等,在肝细胞癌、闹转移癌等重大疾病精准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科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天坛医院等开展了深度合作研究,曾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一等奖,2022年受聘为中国农业大学兼职硕士/博士导师。

研究方向37:光学频率梳及其精密测量应用

研究生将参与光学频率梳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窄线宽光纤光频梳技术,以及基于高相干性双光梳的精密测量应用技术和量值溯源方法研究。

课题简况: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课题《中红外光纤光频梳关键技术及光谱定标应用研究》(经费:100万元,计划时间:2024.1-2026.12)。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解决光纤光梳制备的关键技术,并以锁定至光学频率及微波频率标准的光纤光梳为基础,为光谱定标等精密测量应用提供量值溯源手段。

导师简介:导师简介:孟飞,男,45岁,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精度光学频率基准及相关研究。近5年主持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总局科技计划项目、JKW创新领域项目,及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项,获得发明专利、技术新型专利各2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研究方向38:重力精密测量及仪器研制。

研究生参与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几何负刚度和螺旋弹簧弹簧的稳定性指标、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的设计、调节与优化及其在绝对重力测量中的应用。

课题简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的漂移机理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经费:30万元,计划时间:2024.01-2026.12)和院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绝对重力仪有源式超低频垂直隔振能力建设》(经费:100万元,计划时间:2023.04-2025.12)课题。

课题主要研究重力加速度的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的调节及优化方法,研究成果支撑我国测绘、地震及国防等领域的重力加速度精密测量需求。

导师简介:要佳敏,女,31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重力精密测量及重力计量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专项项目课题、ZF技术基础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领域项目、计量与校准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参加国际比对1项。

研究方向39:流量测量技术和计量。

研究生拟参与液体流量计量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流量计量装置的智能化,以及新型超声与差压原理的液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

课题简况: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超高灵敏度石墨烯膜差压式微流量传感器研究》(经费:20万元,计划时间:2023.01-2025.12)和院基本业务费项目《多类型油品自适应非接触式超声测流技术研究》(经费:35万元,计划时间:2024.04-2025.12)。课题通过研究现代多功能超声、差压测流理论,形成液体流量标准装置智能化分析与故障诊断技术,为高端流量仪表的研发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测量平台,促进流量计量行业水平进步,并探索将科研成果在工程实践中开展应用。

导师简介:孟涛,男,46岁,研究员,测量计量技术及仪器博士,主要从事液体流量测量方法与计量标准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加国际比对2项,组织和参与起草计量技术规范、标准8项,曾获得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40:水声计量测试技术。

研究生参与水声声压复现与水声仪器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基于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的中低频水声声压复现、水声传感器与声纳基阵计量技术,建立水声精密测量能力及其在海洋水声仪器计量中的应用。

课题简况:NQI专项《变温压精密声压复现及水声探测网校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经费:526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5.09)和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数字水听器及超声波速度传感器校准关键技术研究》(经费:30万元,计划时间:2024.01-2025.12)。课题主要研究变温变压条件下基于激光干涉法的水声计量方法、水声探测网原位校准技术、新型数字水听器校准方法等。搭建光学法水声声压计量装置及数字水听器校准装置,研究成果满足我国海洋噪声测量、声纳换能器阵列计量等领域的水声声压复现及目标定位溯源需求。

导师简介:王敏,男,36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水声计量测试方法与计量标准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市场总局科技计划项目、计量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领域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建立国家计量基准装置1项,在研国家计量标准装置2项,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加国际比对2项,组织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5项。

研究方向41:射频与微波传感器及空间散射特性精密测量。

研究生参与研究无线电电子学射频与微波、毫米波及太赫兹波段,空间电磁传感器与电磁散射测量和计量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该频段电磁传感器研制、电波传播机理、雷达散射截面溯源等前沿技术,参与相关标准制修订等工作。

课题简况:院基本业务费《RCS绝对定标技术研究》(经费:57.7万元,计划时间:2024.04-2026.12。课题主要研究雷达散射截面RCS溯源技术,针对低量值定标体RCS的绝对定标需求,研究空背景和定标体的距离像提取方法,进而获得目标体的RCS值,并开展RCS绝对定标的不确定度研究分析。

导师简介:刘潇,女,42岁,副研究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信电所天线与传播实验室主任,全国无线电计量技术委员会工作委员,国家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ISPR H分会委员,国际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EC/CISPR/A/WG1工作组专家。主持科研项目5项,作为骨干参加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质量基础(NQI)项目及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成果获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等6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修订国际标准2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与制定3项,作为主起草人制定国家计量校准规范2项,主导新增国家检测和校准能力(CMC)2项。

研究方向42:光伏计量及应用技术。

研究生参与光伏领域太阳辐照度及系统能效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面向应用的光伏器件性能评价方法、太阳辐照度量传及外场精确定标技术、光伏系统发电能效计量技术。

课题简况:NQI专项《光伏领域太阳辐照度及系统能效计量关键技术研究》(经费:190万元,计划时间:2023.11-2027.10)和院基本业务费项目《光伏系统能效关键计量技术研究》(经费:110万元,计划时间:2023.2-2025.12课题。课题主要研究光伏发电用太阳辐照度从低温辐射计至光伏复杂应用场景的完整传递方法,研究适用于单面和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有效太阳辐照度测量和多气象物理场下的量值修正技术,建立体系化的太阳辐照度量传装置及光伏系统能效测量装置,实现复杂环境条件下光伏领域太阳辐照度和光伏系统能效的准确测量。

导师简介:张俊超,男,42岁,副研究员,光学工程博士,主要从事光伏器件及设备计量技术及标准研究。主持或参与“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专项课题、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领域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4项,组织光伏领域国家计量比对和能力验证项目3项,参与起草国际标准1项,组织或参与起草行业标准、计量技术规范10余项,曾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二等奖、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43:纳米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利用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技术等先进分析手段,定量研究纳米药物载体及其活性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行为。

课题简况:NQI专项课题《完整蛋白质质谱绝对定量方法与溯源技术研究》(经费:306万元,计划时间:2023.11-2026.10)。课题主要研究建立完整蛋白质质谱绝对定量分析方法和相应的量值溯源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绝对测量技术,拓展蛋白质含量的计量技术手段,从而有力支撑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高水平发展。

导师简介:任同祥,男,44岁,研究员,生物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化学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元素及同位素分析方法与计量标准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研制标准物质20多种,参加国际比对6项,曾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44:多肽的准确测量技术及标准物质研制。

研究生参与药物、特医食品、化妆品中多肽功效成分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多肽中二硫键准确定位技术及多肽二硫键异构体鉴别技术,建立利那洛肽、甲状旁腺素等多肽中结构类似物杂质的测量方法及其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课题简况:NQI专项《多肽功效相关结构计量技术研究》(经费:542万元,计划时间:2021.12-2025.05)。课题主要研究多肽功效相关结构鉴别、准确测量技术等,研究成果满足我国食品安全、新药研发、化妆品等领域的多肽精准测量需求。

导师简介:李明,男,44岁,研究员,测量计量技术及仪器博士,主要从事多肽测量方法与标准物质研究。主持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研究工作。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研制标准物质3种,申报发明专利4项,主导国际比对1项,获批广义校准与测量能力(CMC)2项,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45:微波量子精密测量。

研究生参与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精密测量系统优化、集成化量子传感器开发,以及微波量子精密测量在计量标准、科学仪器开发等方面应用。

课题简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面向复杂电磁环境的微波场强原级计量标准参考装置》(经费:750万元,计划时间:2022.01-2025.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量子基准的微波电场测量误差机理及校验方法》(经费:64万元,计划时间:2022.01-2024.12)以及国防项目《微波电场量子计量技术研究》(经费:400万元,计划时间:2022.10-2024.10)以及多项横向合作课题。课题主要研究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电场量子计量标准、量子精密测量在微波天线、太赫兹、通信等方面的前沿应用研究。

导师简介:宋振飞,男,41岁,副研究员,工学博士,现任前沿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深圳创新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微波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方向。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国防97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制定1项国家标准,参与制定2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多项团体标准,指导培养研究生6名、博士后1名,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研究方向46:生物测量技术和计量。

研究生参与核酸含量与序列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核酸准确定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课题简况:核酸甲基化精准测量方法及其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NQI专项《肿瘤分子诊断计量溯源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经费:846万元,计划时间:2023.11-2027.10)和院基本业务费项目《基因测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经费:348万元,计划时间:2022.01-2024.12课题。课题主要针对肿瘤分子诊断中由于缺乏计量溯源性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可比的问题,通过研究肿瘤体细胞突变测量溯源技术和参考测量方法,研制肿瘤体细胞突变基因组和转录组标准物质,建立肿瘤分子诊断参考测量体系,实现肿瘤基因突变检测量值溯源。通过建立中国人遗传背景序列基准,及肿瘤体细胞突变基因组和转录组标准数据集,实现肿瘤基因突变标称特性溯源。

导师简介:董莲华,女,42岁,研究员,核酸和蛋白质组学计量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任国际计量局化学与生物咨询委员会(CCQM)中国代表,CCQM核酸工作组(NAWG)委员,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质量体系和核酸分析评审组委员,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MTC20)秘书长,亚太区域计量组织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质量基础专项等项目和课题等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规范8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在NatureBiotechnology、GenomeBiology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导国际关键比对4项、参加国际比对8项,均达国际等效一致;研制国家标准物质100多种。

 


四川农业大学202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调剂、录取工作办法

202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复试、调剂、录取工作办法

 

根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2023〕2号)和《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2〕25号)的文件精神,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学校统筹兼顾、精准施策、严格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复试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确保择优选拔、公平公正,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考核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毕业论文、科研成果、专家推荐信等补充材料,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情况的全面考查。

第二条  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20%,各二级招生单位(学院、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不同招生学科在教育部划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生源、招生计划、复试比例等情况,自主确定该学科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称复试分数线)和其他学术要求,但不得出台歧视性或其他有违公平的规定。合格生源比例不足的,按实际合格生源数组织复试。

第三条  各单位复试分数线须经学校审批后在研究生院网站统一公布,考生初试成绩达到学校公布的复试分数线即可参加复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学校成立由主要校领导任组长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校复试录取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管理。

第五条  二级招生单位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二级招生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具体复试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复试小组进行相应考核工作,审定二级招生单位拟录取名单并公示。

第六条  二级招生单位按学科或培养方向(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成立复试小组(应不少于5人),导师应为小组成员。复试小组设组长和复试助理,在学校和二级招生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定复试考核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和规范、复试程序等,负责复试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三章  复试主要内容及形式

第七条  复试由二级招生单位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线下方式组织实施。复试时主要考察考生学科基础、科研潜力、创新精神、科研道德、心理素质和英语听力及口语等综合素质。同时须加强对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考核,全面考核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科学精神、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治学态度等。

复试分为专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考评两个环节,二级招生单位相同批次、相同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的复试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应统一。

1)专业水平测试,总成绩 100 分,组织形式应为笔试,考试时间不低于120分钟,有条件的二级招生单位可单独组织实验(实践)技能考核。

2)综合素质考评,总成绩 100 分,组织形式为面试。原则上每名考生面试时长不低于20分钟。二级招生单位在面试前应依据课程成绩单、学术活动情况等综合评价考生本科学习期间的一贯学习表现和学术业绩,评价意见供复试小组参考。

 

第四章  复试组织

第八条  复试开始前,各二级招生单位务必将相关复试通知和安排告知考生,并提醒考生做好复试准备并安排好行程;复试报到后,各二级招生单位开展心理素质测评工作。

第九条  综合素质考评时复试小组成员应将通讯工具关闭,不迟到早退,小组成员全部在场方可完成某一考生的复试工作。复试小组成员须现场独立评分,评分记录和考生作答情况交专人集中统一保管,任何人不得改动。复试小组应按时完成复试工作,及时上报复试成绩。

第十条  复试小组对每位考生复试过程做好笔录,认真填写考生复试成绩评定材料中各项内容,复试全程录音录像,复试结束后做好相关数据和材料的保存工作,保存时间不低于3年。

第五章  考生成绩

第十一条  考生总成绩为:初试成绩折算成百分制的得分×50%+复试成绩×50%。

其中考生复试成绩由各复试环节成绩的加权和构成,按100 分计,各环节成绩权重由二级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并在复试方案中公布。

第六章    

各二级招生单位在第一志愿合格生源不足时,可组织开展调剂工作。招生单位接收所有调剂考生(含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与普通计划之间调剂的考生等)均须通过教育部“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进行,严禁通过其他渠道接收调剂考生。

第十二条 申请开通调剂的二级招生单位须提前公布具体的调剂办法。办法应明确接受考生调剂的时间、基本要求(含考生第一志愿专业范围、初试科目、初试成绩要求等,其中初试成绩含加分)、工作程序、复试办法(含考生进入复试的遴选规则)、咨询渠道等信息。

第十三条 招生单位要规范制订调剂考生进入复试的遴选规则,不得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单位、毕业院校、提交调剂志愿的时间先后顺序等非学业水平标准作为遴选依据。对申请同一招生单位同一专业、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调剂考生,招生单位应当按考生初试成绩择优遴选进入复试的考生。

第十四条  调剂的复试工作可采用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由二级招生单位自主确定。调剂基本条件:

1.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2.初试成绩符合拟调入学科专业或专业学位类别复试分数线。

3.符合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4.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

5.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

6.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在满足调入专业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可申请相互调剂,但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以上专业。

第一志愿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

7.第一志愿报考照顾专业(指工学照顾专业、体育硕士,下同)的考生若调剂出本类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达到调入地区该照顾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类别)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第一志愿报考非照顾专业的考生若调入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符合调入地区对应的非照顾专业学科门类(类别)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工学照顾专业之间,体育学与体育硕士之间调剂,按本类照顾专业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执行。

8.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不得申请调剂。

9.我校不接收外国语考试科目为非英语的调剂考生。

10.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申请调剂到普通计划,其初试成绩须达到调入地区相关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

报考普通计划的考生,符合“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的,可申请调剂到该专项计划,其初试成绩须符合我校确定的接受“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调剂的初试成绩要求。调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招录的考生,不再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

对于“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和普通计划之间的调剂,招生单位须严格按照调剂程序和要求组织,不得直接改变考生志愿、调整计划类型进行复试录取。

第十五条  各二级单位应充分利用“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咨询电话等渠道为调剂考生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咨询答复等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本单位官方网站和“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发布招生计划余额信息。严禁任何工作人员和学生未经单位授权擅自发布调剂信息。

各二级招生单位通过“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自主设定调剂系统持续时间、考生调剂志愿锁定时间等,并在时间安排上为考生提供合理便利。其中,每次开放调剂系统持续时间不得低于12小时,考生调剂志愿锁定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锁定时间到达后,如招生单位未明确受理意见,系统自动解除锁定,考生可继续填报其他志愿。

各二级招生单位发布需考生确认拟录取或复试通知时,需充分考虑考生学习、工作、休息时间等因素作出合理安排,给考生预留充裕的确认时间。对于没有按时确认的考生,招生单位应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逐一联系确认,不得简单以“逾期不接受视为自行放弃”对待。

第七章  加分和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第十六条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退役大学生士兵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含调剂)“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不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人员,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条件的,可申请免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第十七条  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

第十八条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工作单位和户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加分项目不累计,同时满足两项以上加分条件的考生按最高项加分。符合上述加分或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条件的考生须按复试通知中的要求,于规定日期之前提交相关材料,逾期未申请将视为自动放弃。

第八章  

第十九条  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每门加试科目总分100分。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具体考试时间相关二级招生单位另行通知。

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第九章  复试安全保密

第二十条  对所有参与复试相关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涉密人员)进行严格遴选。加强涉密人员对政策、纪律和保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其明确安全保密责任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  加强复试命题环节的保密,相关教师和工作人员须严格按照《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管理办法》(校研发〔2023〕57 号)的要求,落实保密责任。

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安全保密责任制。落实“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和“谁使用、谁负责”的保密责任制度,严守国家秘密。所有涉密人员都要签订《保密责任书》,对于失泄密等违纪、违法行为,按照我国保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者责任。

第十章    

第二十三条  考生体检工作在拟录取后组织进行。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规定,到指定医院完成体检。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条  复试成绩60分及以上者为有效备录人选。

第二十五条  遵循“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则,分学科、专业类别(领域),按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考生总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第二十六条  二级招生单位有权在导师间调剂拟录取人员。

第二十七条  非全日制硕士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定向就业的研究生应在参加复试之前将定向协议提交报考的二级招生单位,届时不能提供定向协议的考生将不列入拟录取名单。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被录取为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研究生。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

1.复试成绩不合格者(复试成绩<60)。

2.任意一门同等学力加试成绩不合格者(加试成绩<60)。

3.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

4.体检不合格者。

5.弄虚作假,失信者。

6.无特殊正当理由拒不服从调剂导师者。

7.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者。

8.其他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者。

第十二章    

第二十九条  复试期间将再次审查考生的报考资格和考生身份。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学籍学历认证未通过,复试时又不能提供权威机构证明材料的考生不予复试。各二级招生单位不得将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的考生列入拟录取名单公示或上报。

第三十条  学校或二级招生单位认为有必要时,可对考生再次进行复试。

第三十一条  入学后3个月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第三十二条  二级招生单位公示拟录取名单10个工作日。

第十三章  复试结果公示和监督

第三十三条  研究生院审核拟录取名单,报学校审批后公示10个工作日。

第三十四条  二级招生单位要公布考生信访接待联系方式,认真对待考生投诉,及时调查复核并予以答复,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三十五条  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和研究生院对各二级招生单位的复试工作进行监督,监督电话:028-86293258028-86293178。

第十四章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有关规定与上级最新文件不符或有未尽事宜的,以上级文件为准。

 

 

四川农业大学

2024318


江苏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办法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20232号)、《关于做好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241号)及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为做好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调剂系统开通时间

我校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时间为2024480点以后,各专业开放时间不低于12小时,调剂名额招满即关闭调剂系统,请考生及时关注。

各学院具体调剂时间届时请参考我校研招网https://yz.ujs.edu.cn/通知公告栏上面发布的“江苏大学2024年各学院硕士研究生调剂时间表”。

二、调剂原则

1.初试成绩须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2.调剂考生须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相近。

4.初试成绩须达到调入专业的复试分数线。

5.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初试科目要求统考英语科目的专业不接受其他语种考生调剂。遵循科目由难到易的调剂原则,如英语一可以向英语二调剂,如数学一可以向数学二调剂,统考科目可以向自命题科目调剂;初试统考科目数≥调剂专业的统考科目数。如考3门统考的可以调剂到考2门统考,反之不允许。

6.对申请我校同一专业、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调剂考生,按考生初试成绩择优遴选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

7.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综合考生专业背景、学业表现等情况确定复试人选。

8.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不得调剂。

9.接收所有调剂考生(既包括接收外单位调剂考生,也包括接收本单位内部调剂考生,以及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与普通计划之间调剂的考生等)均须通过教育部指定的“全国硕士生招生复试调剂服务系统”进行。未通过该系统调剂录取的考生一律无效。

三、调剂程序

1.考生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调剂”系统(以下简称“网上调剂”系统),填报调剂志愿。

2.招生学院审核调剂考生信息,挑选符合我校调剂要求的考生并报研招办审核。

3.研招办审核通过的考生,学院通过“网上调剂”系统向考生发送复试通知。

4.接到调剂复试通知的考生,在招生学院规定时间内在“网上调剂”系统中进行确认,逾期未进行确认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我校的调剂复试资格。

5.招生学院安排调剂考生进行复试,确定拟录取名单。

6.研招办审核招生学院提交的调剂拟录取名单,并在“网上调剂”系统向审核通过的拟录取调剂考生发送待录取通知。

7.接到我校待录取通知的调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上调剂”系统确认待录取通知,逾期未确认待录取的考生,学校取消其待录取资格。

四、调剂志愿复试方式

调剂志愿考生复试为线上或线下复试方式,具体复试方式参见各学院复试工作实施细则(https://yz.ujs.edu.cn/info/1010/5817.htm)。线上复试方式采用中国移动“云考场”远程线上面试系统。考生须认真阅读“江苏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考生须知”(https://yz.ujs.edu.cn/info/1010/5777.htm),提前准备相关软硬件环境,上传规定的材料。参加线下复试考生相关材料复试报到时交复试学院。

五、复试工作安排

具体复试工作安排,届时请详见各招生学院网站通知。

六、复试录取办法

复试录取办法详见《江苏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及录取办法》。

七、联系方式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511-88780086。

立即咨询